杜金亭

[摘要] 目的 探討低位小切口切除術在甲狀腺瘤伴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0月該院收治的86例甲狀腺瘤伴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43例,觀察組采用低位小切口切除術,對照組采用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術后并發癥等指標。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手術切口長度明顯短于對照組(t=7.283~25.684,P<0.05);切口粘連、飲水嗆咳、聲音嘶啞、頸前區疼痛等不良反應6.98%明顯低于對照組23.25%(χ2=4.440,P<0.05)。結論 低位小切口切除術有助于減輕甲狀腺瘤伴糖尿病患者的手術創傷,降低出血量少,減少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 低位小切口切除術;甲狀腺瘤;糖尿病;手術創傷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4(a)-0046-02
甲狀腺瘤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之一,多發于中青年人,主要病理改變為甲狀腺濾泡增生和組織腫大,其中80%~90%的甲狀腺瘤為良性病變[1]。較小病灶可通過放射治療縮小和剪滅病灶,較大的甲狀腺瘤則需要外科手術切除治療。甲狀腺瘤的手術切口位于頸部,影響美觀和頸部運動,常規甲狀腺切口較大,不能滿足患者術后的康復級美觀的要求,尤其是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切口感染。近年來,低位小切口切除術在甲狀腺瘤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具有微創和美觀的獨特優勢。該文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間該院收治的86例甲狀腺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并采取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探討低位小切口切除術在甲狀腺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86例甲狀腺瘤伴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選者術前檢查甲狀腺功能均正常,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均為良性。所有患者及家屬均了解該次研究內容,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27例;年齡23~56歲,平均(40.14±4.52)歲;甲狀腺瘤病程2~12個月,平均(6.25±3.82)個月;2型糖尿病病程1~8年,平均(3.74±0.56)年;瘤體直徑2.0~5.1 cm,平均(4.21±1.01)cm。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26例;年齡23~57歲,平均(40.35±4.71)歲;病程50 d~12個月,平均(5.93±3.45)個月;2型糖尿病病程1~8年,平均(3.82±0.61)年;瘤體直徑2.1~5.0 cm,平均(4.06±1.06)cm。兩組性別、年齡、甲狀腺瘤及2型糖尿病病程、瘤體直徑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完善血常規、尿常規、血糖、心電圖、頸部彩超等各項檢查,對血糖值在>8.0 mmol/L者采用降糖藥或胰島素注射,直至血糖控制在7.0以下方可手術,術前12 h禁食,8 h禁水。具體手術方式如下。
1.2.1 觀察組 采用低位小切口切除術治療。在胸骨切跡上1.0 cm左右取一個1~2 cm的平行切口,如為雙側甲狀腺瘤手術,則切口長度為4~6 cm。皮下注射 0. 5%腎上腺素生理鹽水15 mL,減少切口出血;小心分離皮瓣,切開皮下組織,沿正中線將頸白線切開,書中注意保護頸前靜脈,保持縱向肌群的完整性。切除瘤體后,使用7號絲線貫穿縫合,充分止血,逐層縫合傷口,根據術中出血及滲液的情況決定是否放置引流管。
1.2.2 對照組 采用常規甲狀腺切除術。頸叢神經阻滯麻醉顯效后,距離頸鎖關節處作頸部橫切口,延伸至胸鎖乳突肌外緣,分離皮瓣及皮下組織,切除瘤體,止血、逐層縫合,常規放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術后不良反應。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和手術切口長度;術后不良反應包括切口粘連、飲水嗆咳、聲音嘶啞、頸前區疼痛等。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手術時間等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不良反應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指標方面,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在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方面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在術后切口粘連、飲水嗆咳、聲音嘶啞、頸前區疼痛等方面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6.9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25%(P<0.05)。見表2。
3 討論
甲狀腺瘤切除術是普外科常見的一種手術,手術方式經歷了傳統前正中橫切口術、低位小切口術及腔鏡微創手術幾個階段[2]。由于腔鏡微創手術對器械的要求高,費用大,在基層醫院難以普及。傳統的切除手術取頸前正中橫切口,即甲狀腺在體表的投影部位。在該部位取切口,可以方便的觀察甲狀腺瘤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手術野較大,操作方便,故該術式一直沿用,現在依然是甲狀腺瘤切除術的主要手術方式[3]。隨著患者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不僅滿足于疾病的治療,特別是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他們還要求術后康復迅速、對美觀的影響小、并發癥發生率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低位小切口切除術應運而生。
手術創傷對糖尿病患者是一個較大的刺激,常導致血糖應激性升高,易引起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從而影響術后恢復[4]。低位小切口切除術經由頸白線切開甲狀腺,不需要縫扎經淺靜脈,不需要切斷頸前肌和頸闊肌,因而手術時間短,加上術中局部注射0.5%腎上腺素鹽水,能有效減少出血量,對患者的刺激相對較小。切口一般只有1~2 cm,恢復快,有利于術后恢復。楊晏東[5]認為小切口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具有創傷小,出血少,傷口美觀的優點,能縮短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該文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觀點。該術式的優點決定了特別適合在基層醫院開展,減少創傷、縮短住院時間的同時,還為患者節約了醫療費用的支出。
低位小切口切除術一般不會影響喉上神經和喉返神經[6],術后吞咽困難、嗆咳、聲嘶等并發癥發生率;還減少了不必要肌群的分離,能預防及減少甲狀腺瘤術后頸前區疼痛及粘連的可能性。該研究中,觀察組術后各類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和謝志向[7]報道高度一致,表明術前只要控制好血糖,甲狀腺瘤伴糖尿病患者可以很好地控制并發癥的發生。由此可見,低位小切口切除術有助于減輕甲狀腺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手術創傷,降低術后出血量,減少并發癥發生率,還能更好地滿足患者對外在美觀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習庚,張海才,夏德明.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應用于甲狀腺手術的臨床效果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 22(12):1282-1283.
[2] 魏文波,廖康雄,謝容明,等.雙側甲狀腺良性腫物行腔鏡手術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8):1216-1218.
[3] 孫洪利,楊海容,馬凱,等.不放置引流的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56 例體會[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8,37(5) : 713-714.
[4] 郭洪運.糖尿病患者甲狀腺切除手術的操作研究及術后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3):97-98.
[5] 楊晏東.小切口切除術在甲狀腺瘤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5):52-53.
[6] 蔣超,魚海峰,張云.頸部小切口在甲狀腺大部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2013,7(1):27-29.
[7] 謝志向.應用低位小切口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47.
(收稿日期: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