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綠山墻的安妮》與《佐賀的超級阿嬤》是世界兒童文學寶庫中的兩顆璀璨明珠,不僅激勵了各國孩子們不斷向上,也感動了無數成年讀者。這兩部作品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兩個國家的文化又存在著巨大差異,但它們卻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如:作家都有著苦難的童年生活但是又不懼怕苦難;作者及書中的主人公都熱愛自然、熱愛生命、常懷感恩之心,對待生活永遠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等。通過比較閱讀,我們發現只有站在人類共同的立場上,表現普遍人性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關鍵詞:《綠山墻的安妮》;《佐賀的超級阿嬤》;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李靜波,四川蒼溪縣人,1981年生,碩士,四川省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2
《綠山墻的安妮》與《佐賀的超級阿嬤》是世界兒童文學寶庫中的兩顆璀璨明珠。前者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瑪麗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這部作品于1908年首度發表,是作者根據自己小時的經歷和她所居住的愛德華王子島上的農村生活與風俗寫成的。后者是日本作家、著名相聲大師島田洋七,取材于自己童年與外婆相依為命的故事寫成的自傳體小說。雖然該書的出版比《綠山墻的安妮》晚了近100年,但二者在中國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卻在伯仲之間。這兩部來自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品,在相互隔絕的狀況下卻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譬如都被改編成了人氣影視劇,深受觀眾好評;書名都是“某地的某某人”這樣的偏正結構,說不定島田先生也是《綠山墻的安妮》的粉絲,是在它的啟發才為自己的處女作如此命名的。
一、童年的苦難是作家的搖籃
“童年的苦難是作家的搖籃”這句話還真適用于這兩部書的作者。露西·莫德·蒙哥瑪麗于1874年出生在加拿大的愛德華王子島的克利夫頓。兩歲時,她的母親死于肺結核,身為商人的父親不久便再婚并離開了愛德華王子島,小露西則被交給外祖父母撫養,生活在卡文迪許村一所老式的四周都是蘋果園的農舍里,做著各種農活、受著外祖父母嚴厲無情的教育。也許作家正是根據自己的不幸遭遇才創作出了安妮這個可憐的孤女形象的。與露西相比,島田先生童年時家里的條件更加艱苦。他出生于1950年,二戰后日本重建時期,那時整個日本的生活物資都極其匱乏,甚至出現了餓死人和賣兒賣女的事情。島田先生的父親在獨自返回廣島時受到核輻射污染而得了原爆癥,在島田先生出生前便離開了人世。島田先生的母親一個人在廣島靠開一家小酒館養活他和哥哥,后來實在是照顧不了兩個孩子就把他送到了佐賀鄉下的外婆家里寄養,誰知外婆家更是貧困,他常常因為沒有飯吃而早早上床睡覺,第二天的早飯也吃不上,必須等到中午才能吃到學校的免費 “營養午餐”。小小年紀的昭廣(島田先生的原名)剛進外婆家的門就被迫學習燒火煮飯。因為沒錢,他不能和小伙伴一起去學劍道只能埋頭苦練“不花錢”的運動——跑步;跑步時鞋子磨損大,外婆就讓他把鞋子脫了光腳跑。總之,島田先生童年的苦難經歷成就了這部作品。
二、笑著活下去
雖然兩部作品里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生活中的苦難,但是小主人公還是在家人、朋友和老師的關愛中健康成長,他們的故事充滿了正能量。綠山墻的安妮身世可憐,是個孤兒。她曾被不同家庭收留當小保姆,不僅要干繁重的家務,還時常受到打罵。她的身體瘦弱、臉上長著雀斑、有一頭不討人喜歡的紅頭發。雖然她的身世和遭遇很不幸,長相也不迷人,但是她從來沒有被不幸和痛苦打倒過,始終是那么樂觀、積極向上。她善良的天性讓她逐漸贏得了周圍人的喜愛;她的刻苦、勤奮讓她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學校;她對生活的熱愛和愛幻想的特質讓她可以活得快樂、精彩。
佐賀的昭廣在超級阿嬤的養育下,從一個黏人、愛哭的孩子逐漸變得堅強、樂觀,是阿嬤的言傳身教對昭廣的性格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阿嬤的出身不錯,從小也受到了良好、正規的教育,但自從嫁給了比她大十三歲、還是再婚的外公后,她的辛苦生活就開始了。在一個動蕩年代里獨自撫養七個兒女長大且各個成才,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而阿嬤的偉大之處在于不管生活再難都從不抱怨,她有一本“活得快樂”的秘籍,這本秘籍有幸被昭廣繼承并推廣開來,其中有許多金玉良言值得我們去品味,如:“窮人最能做的,就是展露笑容”,阿嬤總說:“你一笑,旁邊的人也跟著笑了”。又如“人生就是總和力”。當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感到不滿時,不妨想想阿嬤的這句話吧,“成績單上只要不是零就好了。一分兩分的,加在一起,就有五分啦!”。
三、大自然是孩子的良師益友
大自然是孩子的良師益友,它不僅能治愈孩子們受傷的心靈,還能激發出他們的想象力;啟發他們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教會他們無窮無盡的知識。兩部小說都不約而同地以貧窮、落后的鄉村為背景,在未受到工業文明浸染、甚至是戰爭破壞的世外桃源里,人的心靈與自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帶給讀者無限美的感受。《綠山墻的安妮》一書中有大量描寫自然風光的優美詞句,讓久居城市里的人們無限神往, 激發一代又一代的書迷從世界各地來到愛德華王子島探訪書中的世界。如今,島上甚至還建起了一座“綠山墻的安妮主題公園”,此書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露西·莫德·蒙格瑪麗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美麗的愛德華王子島上。孩童時的她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盡管身邊還有其他親戚,但缺乏朋友的她還是時常感到孤獨,幸運的是,她還有大自然這樣一個了不起的朋友。小說里,作者借助安妮不斷向讀者們傳遞著自己所感悟到的自然之美。安妮時常和大自然、和靈魂深處的自己對話。她細心觀察、滿懷熱情地欣賞著的周遭的景物,給花草樹木、溪流小路都取了詩情畫意的名字,賦予它們生命,如閃光之湖、白色的歡樂之路、紫羅蘭谷、雪之女王、柳池、深林女神的泡泡。在別人眼里稀松平常的事物諸如一棵天竺葵、一面鏡子都可以是她傾訴、交談的好朋友。當她在學校受挫,不想上學的時候便躲進森林的懷抱,用樹棍搭起一間小屋,坐在里面和撿來的松果聊上一整天。毫無疑問,正是因為安妮對大自然、對生命的無限熱愛才使得她能給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幫助她在逆境中找到光明和希望。
如果說大自然給安妮帶去的是精神上的撫慰,那么它帶給德永昭廣一家的好處就更加實在了。安妮從孤兒院被接到綠山墻是件無比快樂和幸運的事,因此她初到愛德華王子島的那個六月的下午也就顯得格外美好,島上到處都是盛開的櫻花,讓她從心眼里喜歡這個島,她覺得能在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生活實在是太幸福了! 昭廣的經歷相對就不是那么美好了。他小學二年級時被媽媽騙著送到佐賀阿嬤家,和母親的分離讓十分眷戀母親的昭廣很是傷心。在他抵達那棟坐落在河水和草叢之間,像從古老傳說中冒出來的、孤絕寂寥至極的阿嬤家的破茅屋時更是失望和害怕,以為住在這間破茅屋里的外婆是個山姥或其他怪物。可是第二天早晨,昭廣就發現昨天來時漆黑寂寥的風景就已經變得非常美麗了。房前的那條河中,水流清澈,河堤上的芒草在秋風中搖擺,天空也比廣島的更藍、更高。而正是這條河,成了昭廣家的“超級市場”,在二戰后日本舉國上下都過得極其艱苦的年月里給這個赤貧的家庭解決了不少的溫飽問題。我相信并不僅僅是出于貧困,阿嬤才會如此環保,想到用一根木棒攔截上游漂下來的垃圾,變廢為寶的好主意,而是她天生就熱愛土地、熱愛自然,因此才會得到大自然的饋贈。離開城市的昭廣覺得鄉下生活雖然窮,卻也有別樣的樂趣。雖然不能去商店買零食,但是大自然卻供給孩子們各種各樣的免費零食吃,如樸樹果、茱萸果、柿子等等。爬樹游戲和零食時間融為一體的快樂悠閑時光對于孩子們來說美妙無比,他們還會自制玩具;在樹上搭建秘密基地;做竹筏到河上劃著玩,而作為材料的木頭,要多少有多少。這些聽上去是不是比現在的孩子們只能到商場里買各種各樣的塑料玩具更有趣呢?作者在阿嬤去世后非常懷念兒時在佐賀鄉村的生活,甚至也效仿外婆在佐賀的河邊找來塊地蓋起房子。可遺憾的是,“現在河水污濁,沒有蛤蜊,也沒有鰲蝦,連可當柴火燒的木屑都沒有,更沒有蔬菜水果漂流而下。河水不能洗衣,也不能當洗澡水。”
四、結語
《綠山墻的安妮》和《佐賀的超級阿嬤》是兩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雖然它們來自不同的地域,但是所觸及的是全人類共同的需求,其主題可以超越時空的局限,引導各個年齡層的讀者像書中人物那樣純真、熱情地擁抱自然;找尋生活中的樂趣與感動;堅強、坦誠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笑對人生。
參考文獻:
[1]張震宇.《綠山墻的安妮》——一部具有永恒感染力的作品[J]. 山東外語教學,2006年04期.
[2]露西·莫德·蒙哥馬麗. 綠山墻的安妮[M]. 馬愛農譯.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5.
[3]島田洋七. 佐賀的超級阿嬤[M]. 陳寶蓮譯.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