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奎
摘 要: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教育愈來愈受到重視。許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特別重視孩子的智育教育;中小學在分數量化考核或“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下,教育也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如果孩子從小未受到完整的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其危害性不可低估。近十幾年來,高校發生的“悲歌”和“血案”,非一因之果,非一日之功。我們每名教師責無旁貸,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學科德育滲透,扎好學生德育教育的籬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
關鍵詞:高中英語 德育滲透
一、德育問題的重要性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智育不合格出次品,體育不合格出廢品,德育不合格出危險品。這句話不僅警示我們的同學德、智、體要全面發展,還揭示了德育的極端重要性,它是關系到我們國家未來接班人的素質,關系到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否全心全意為社會服務,為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問題。它還提醒人們,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的人,如果沒有道德的話,無疑是一顆隨時可以爆炸的原子彈,對社會的危害是無窮的。正如我國偉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的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因此,德育比智育更為重要。我國至圣先師孔子理想中的人才需具備的四條素質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簡言之,道德仁才兼備。孔子他非常重視弟子的品德教育,他一生傳播的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今閃爍著光芒,我們在教學中仍然把它作為一條重要教育法則。
二、我的高中英語德育滲透實踐
我從事高中英語教學工作22年,從偏重語言技能技巧培養到工具性、人文性并重,加強學科的德育滲透,漸漸探索,步步走來。我清晰地認識到:學科的德育滲透,教學的三維目標并不是孤立說教,更不是離開學科教材放空炮。要真正將學科教學與德育滲透有機結合,要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現在露幾則教學片段,拋磚引玉,與大家共享。
1999年,我帶領學生學習美國總統亞伯拉軍.林肯有關材料時,結合史實,指出林肯總統的偉大在于他簽署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在于他通過戰爭(美國內戰即南北戰爭)重新實現了國家統一。我隨勢提到了1996年“臺獨分子”李登輝竄訪美國而引發的臺海危機,特別指出美國在其中扮演了極其不光彩的角色,美國對中國的臺海政策時常指手畫腳。我進而提到了1999年朱镕基總理訪問美國并參觀了林肯紀念堂的新聞事件。朱镕基總理在紀念堂有感而發:“林肯是一位偉大的總統,為了國家統一,不惜訴諸武力。”這是一場典型的以其之矛攻其之盾的外交戰的勝利,美國隨行高官啞口無言。在授課過程中,我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對學生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愛國主義教育。
2015年,我在教授高中第二冊(外研版)Module2. No drugs時,在拓展練習中,讀到了這樣的一篇閱讀材料,文章中一位苦心的媽媽為了讓兒子戒煙,特地準備兒子喜愛的三道菜,正當兒子喜滋滋地準備進食時,母親很嚴肅地對兒子說,她在一份菜中下了毒藥,問兒子還愿不愿意吃這三份菜。兒子很震驚,忙問其故,母親因勢利導,她說,抽煙的三個人中,會有一人死于肺病,即1/3的死亡率;兒子現在的情況如同吃這三份菜中的一份,也是1/3的中毒死亡率。母親問兒子能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母親的良苦用心讓兒子心靈心靈受到震撼,終于痛下決心戒煙。這篇文章,我并沒有一讀了之,我進一步挖掘德育因素,當時學校藝術節即將開幕,學生表演熱情很高。另外,我即將在學校上骨干教師展示課。我鼓勵學生并指導學生將此篇文章改寫成一則課本劇,學生增添了故事情節,加前因(兒子為何吸煙),添后果(兒子戒煙的巨大變化);豐富了人物,增加了學校、教師、同學等元素。通過琢磨,學生自制了道具,香煙是自制的道具,做得惟妙惟肖,很環保。在藝術節表演中,在公開課中,盡管我教的班級是學校最差層次的班級,但表演獲得了巨大成功,這對參演學生以及全班學生教育無疑使巨大的。每每想起,我和學生們至今激動不已。
在學習第五冊Module6 Animals in danger時,課文介紹了索南達杰舍身保護藏羚羊的故事。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了解保護瀕臨滅絕動物的重要性之外,我向學生介紹了我認識的一位老同志,他曾在青海工作,與索南達杰共過事。這位老同志對索南達杰印象深刻,說他是一位好同志,工作認真,介紹了他們在一起共事的事跡。通過這樣上課,讓學生對索南達杰的印象更加立體,更加可信。同時我聯系清華大學劉海洋傷熊事件,引發同學們認真思考,大家有了話題,積極參與。這樣的教學活動既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豐富了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學科德育滲透的教育思考
馬里坦在《新托馬斯主義的教育觀》(《西方現代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頁-314頁)這樣寫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廣泛的意義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確切地說,幫助兒童成為充分成型的和完全無缺的人......必須看到,廣義的教育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全部生活過程中是不斷進行的。”我們“塑造”人,就是要教育人,就是讓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他們成為心智健全的人。我國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有時一些“嫁接式”的教育,一些說教式的教育太過生硬。中國教育專家格林就說過,當孩子感受到某些活動有強烈的教育目的時,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我們怎樣讓德育教育、德育滲透做到“潤物細無聲”、入腦入心呢?
在教育方面我們必須借鑒世界上一切先進發達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我們不妨借鑒一下美國的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方式。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在看過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后,對中共政治局委員們說過這樣的話:“誰說資本主義國家就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了呢?《泰坦尼克號》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們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是的,美國的一些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在電視新聞中或日常生活中看到,美國人在升國旗時,國歌一奏響,右手就會按在胸口上,表情莊嚴肅穆,令人印象深刻。美國的特殊“綠卡制度”,更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我校一位老教師的兒子兒媳在美國,工作幾十年了,尚未取得美國綠卡,孫子在美國一出生,有了美國“綠卡”。為什么呢?究其原因,美國要通過種種制度設計,要考驗你對美國的忠誠度,要讓你的“外國心”變成“美國心”,要讓你在繁瑣的程序中強化你對美國的認同和忠誠。所以當年駱家輝、朱棣文這些華人進奧巴馬內閣時,許多國人為之感到高興,認為他們對華會更友好一些。深諳美國之道的人不忘提醒這些華人其實是“中國臉、美國心”。在以后中美交往中,這句話得到了印證,足見美國教育制度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成功。
伊拉斯漠在《一個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西方現代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頁)]這樣說到:“一個國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對青年的適當教育。若有了這樣的制度,就不需要很多法律或懲罰,因為人民將自愿地遵循正義的道路”。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同理,我們中小學教育,除了思想品德課外,我們任何學科也要擔負起相應的教育使命,在學科教育中加強德育滲透,培養心智健全、人格健全、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