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高君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檢驗及結果。方法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12月吉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40名體檢正常人群作為對照組,再取同期監獄特管病房收治的40例糖尿病未出現并發癥患者作為糖尿病組,及取監獄特管病房同期收治的40例糖尿病出現并發癥患者作為并發癥組(均為在押服刑人員),檢驗3組研究對象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胰島素(Insulin)及D-二聚體等4項檢驗指標數值變化情況,以此分析對照組、糖尿病組及并發癥組患者的檢驗值。 結果 糖尿病組、并發癥組胰島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FBG、HbAlc、D-二聚體三項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并發癥組各項指標與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糖尿病患者只有定期檢測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胰島素(Insulin)及D-二聚體等指標,才能分析臨床治療效果,幫助患者預防并發癥發生,采取有效的診治干預方法,維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糖尿?。徊l癥;檢驗;結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4(a)-0185-02
糖尿病(DM)是內分泌紊亂導致的代謝障礙,臨床發病率較高,而且控制率較低。據報道,我國糖尿病患者占9%[1],傳統監測方法只能監測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對并發癥的監測效果并不理想[2],可是,糖尿病并發癥卻是引起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甚至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3]。該次研究中,選擇2014年1月—2016年12月該院收治的40名體檢正常人群、單純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并發癥患者3組監測結果進行分析研究,以此幫助糖尿病并發癥患者選擇更為理想的干預方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吉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40名體檢正常人群作為對照組,再取同期監獄特管病房收治的40例糖尿病未出現并發癥患者作為糖尿病組,及取監獄特管病房同期收治的40例糖尿病出現并發癥患者作為并發癥組。所選單純糖尿病患者與合并并發癥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排除了肝腎原發疾病、精神異常患者及不依從治療的患者[4]。對照組男24名,女16名;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9.8±10.2)歲;糖尿病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9~75歲,平均年齡(60.3±9.8)歲;并發癥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61.2±10.8)歲;15例并發腎病,20例并發心臟病,5例并發眼??;3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3組研究對象晨起空腹采取靜脈血,給予抗凝血處理后,檢測3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胰島素(Insulin)及D-二聚體,將3.2%檸檬酸鈉抗凝血漿監測D-二聚體,以EDTA-K2抗凝血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lc),所有采集標本均未見黃疸、脂濁、溶血等情況發生。應用全自動生化儀對空腹血糖(FBG)進行監測,以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和發光免疫分析儀監測胰島素(Insulin),以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對D-二聚體進行監測,以BIO-RAD D-10血紅蛋白檢測儀對糖化血紅蛋白(HbAlc)進行監測。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3組研究對象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胰島素(Insulin)及D-二聚體等4項檢驗指標數值變化情況[5]。
1.4 統計方法
所得數據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糖尿病組、并發癥組胰島素水平(Insulin)均低于對照組,FBG、HbAlc、D-二聚體3項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并發癥組各項指標與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可以分成I型與2型兩種,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被破壞,導致胰島素缺乏,機體發生糖代謝紊亂[6]。而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示出胰島素抵抗,從胰島素相對不足逐漸發展成胰島素分泌不足,出現胰島素抵抗糖代謝紊亂。糖尿病病理為大、中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及小動脈硬化等情況,病變多發生于肝、腎、心臟等重要器官[7],引起嚴重并發癥。糖尿病臨床病情診斷治療都要監測各項指標,通過多種檢驗項目結果對比,可以用于臨床治療參考。其中正常體檢人群與單純糖尿病患者、合并并發癥患者各項指標對比有較大差異。2016年12月吉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40名體檢正常人群作為對照組,糖尿病是遺傳、環境等因素互相作用導致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主要表現為高血糖,胰島素分泌不足、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等。糖尿病傳統治療方式是控制血糖、血壓等指標,從而對糖尿病并發癥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糖尿病并發癥容易并發的器官有眼、腎、足等,使器官微小血管發生粥樣硬化病變,而動脈粥樣硬化正是發病基礎[8]。
血清胰島素屬于蛋白質類激素,是胰島β細胞分泌的減少血糖水平激素,糖尿病患者因病情進展,胰島功能也會逐步發生退化,最終導致血清胰島素水平逐漸降低。所以,檢測血清胰島素水平能反映機體胰島β細胞儲備能力,也是臨床診斷糖尿病和 病情分型的重要指標。監測血糖數值變化情況可以觀察機體糖代謝紊亂程度,也是臨床監測糖尿病的重要指標,作為糖尿病臨床診斷的重要標準。而空腹血糖(FBG)表示胰島素的分泌功能,可以作為糖尿病臨床常用監測指標。其中D-二聚體因交聯纖維蛋白降解出特異性分子標記物,臨床應用在纖維蛋白系統啟動、血漿凝血因子活化的指標,可以將D-二聚體水平作為血栓、高凝狀態監測標志物。而糖化血紅蛋白(HbAlc)由葡萄糖和血紅蛋白非酶促反應結合產物,于血漿中有著穩定的含量,能用于監測血糖平均水平,評估患者近期血糖的控制水平。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胰島素(Insulin)及D-二聚體等4項檢驗指標數值變化情況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糖尿病治療只重視血糖、血壓的控制,對并發癥卻沒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所以,臨床診治糖尿病理念需要改變,對糖尿病并發癥腎病、心臟病、眼病、足病等并發疾病進行臨床檢驗分析,分析監測數據結果表明,監測4項檢測指標可以更好的控制并發癥進展情況,從而實施有效的治療措施,控制并發癥進展。臨床糖尿病治療中,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只有合理分析糖尿病治療標準與控制效果,才能使臨床治療與疾病發展得到有效的控制,實施標準化治療方案可以改善治療效果,保證患者糖尿病并發癥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糖尿病進展過快[9]。該次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組、并發癥組胰島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FBG、HbAlc、D-二聚體三項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并發癥組各項指標與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更加顯著,與他人研究相符[10]。獄特在押服刑人員由于作息勞動與普通人不同,由該次研究結果分析,糖尿病是計導并發癥病理變化的重要因素,所以,控制糖尿病并發癥主要內容是治療和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定期檢測各項指標十分重要。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胰島素水平、D-二聚體、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發現,糖尿病組與并發癥組胰島素水平較低,而并發癥組其他3項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更為顯著。這是由于D-二聚體濃度可以代表增強繼發性纖溶活性,可以分析機體高凝狀態與血栓情況,臨床診斷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當糖尿病患者并發心臟病時監測D-二聚體含量與健康人群有顯著差異,表示糖尿病合并心臟病時,糖、脂肪等因代謝紊亂會導致心臟血管和神經發生病變。D-二聚體升高表示機全有血栓、纖維溶解活動等情況發生,根據D-二聚體監測結果可以分析是否合并心臟病、腎病 病或腦梗死等疾病。糖尿病并發癥的形成和進展都是由糖尿病引起,可見治療并發癥基礎是治療糖尿病,定期監測糖尿病患者各項指標,對于并發癥的預防控制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只有定期檢測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胰島素(Insulin)及D-二聚體等指標,才能分析臨床治療效果,幫助患者預防并發癥發生,采取有效的診治干預方法,維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燾.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臨床檢驗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6):30-31.
[2] 趙金栓.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檢驗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3(36):7231-7234.
[3] 陸揚光,梁天文.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檢驗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2):1769-1771.
[4] 趙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檢驗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6):61-62.
[5] 王文軍,王美英.分階段責任管理制護理對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并發癥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3,35(17):2696-2697.
[6] 李愛珍.動態血糖監測系統在監測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4):3496-3497.
[7] 魏雙菊.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檢驗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3):85-87.
[8] 茅利明,張麗霞.五種檢驗項目對糖尿病診斷的評價[J].江西醫學檢驗,2013,3(5):542-543.
[9] 齊書靜.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檢驗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0):125-126.
[10] 李巧清,陳艷芝,張思榮.糖尿病的實驗室檢查及臨床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6(8):58-59.
(收稿日期: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