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到大學可以說是一個人生的重要轉化過程,在這個轉化過程中,諸多學子的學習目標和人生規劃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我們為了探究大學生在這個轉化過程中的現狀,特此進行了此次調查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高中;學習目標;轉化過程
自隋朝設立科舉之后,受“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芊芊學子的“學習目標”主要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入朝為官。 1983年第一次提出完整的素質教育大綱,但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的組織形式等方面,并沒有脫離應試教育的“怪圈”。教師、學生被一種教條意識形態所蒙蔽,重知識輕能力,重智商輕情商……也可以說是素質教育喊的熱火朝天而應試教育搞的扎扎實實。
在這種教育體制下,高考幾乎成為了評價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一個老師的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一方面學校片面的追求升學率,只重書本知識的灌輸、應試能力的培養,把學校變成了訓練學生應試能力的場所,卻輕視了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天賦、抑制了學生的自我發展。另一方面鑒于家長對孩子的厚重期望,他們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其他生活方面社交方面全都由他們權權包辦,從而培養出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然而,進入大學后,新的生存規則急速而迅猛的撲面而來,同時由于中學與大學學習目標截然不同,迫使他們不得不面對從中學到大學的新蛻變。學習目標越多元化,越需要合理地進行規劃。
1 調查對象
本文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并輔之以對同學的半封閉訪談。數據均來自于實證調查,并加以分析而來。共發放問卷135份,回收120份(問卷回收率為89%),剔除無效問卷一份,共119份問卷參與數據分析。樣本來自于不同高等院校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其中男生55人,女生64人。大一的學生24人,大二的學生60人,大三的學生18人,大四的學生17人。
2 問題及分析
(一)當代大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學習目標轉化
第一,高中時的目標明確程度:41.5%的同學表示自己目標非常明確,50%以上的同學表示自己當時擁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其余的同學表示“目標不明確”。這一結果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今中國在大學以前的教育制度較為僵化,以“高考”為中心組織學生的各項活動,對學生的局限性比較大。
第二,高中到大學人生規劃狀況的變化:有70%的同學反映自己在高中和大學期間都有明確程度不同的人生規劃,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在這些同學中有92%的表示,自己的人生規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失,也就是說他們的人生規劃大都不夠明確,有的甚至都沒有一個大的框架。另外,75%的同學表示自己需要“學習規劃”來指導自己本科階段的學習,同時有70%的同學表示自己很愿意接受“學習規劃”方面的專業指導。77%的同學認為,“學習規劃的制定及執行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實現自己的預先期望。這些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自主意識顯著增強,動機意識顯著增強,且其動機以積極向上的為主。但同時也反映出當今大學生自主探索意識比較弱,自主探索能力還有待提高,動機目標較模糊。
第三,大學生自身期望與當下實際狀況的差距。89%的同學表示,自己的當下實際狀況與自己的預先期望之間有著或多或少的差距。這與大學生自身的意志品質、學校的環境狀況等因素有關。74%的同學認為,“人際關系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在大學里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對大學生其他生活學習方面的調查時發現,大學生對“專業學習”之外的學習、生活活動表現出較高中更多的興趣和關注度,這表明大學生學習生活已經逐漸脫離了高中的以“高考”為中心的模式,目標已經趨向于多樣化、多元化,這與當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
(二)學習目標轉化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原因
建立明確的目標是大學生進行各項活動的前提,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積極性、自覺性和效率的關鍵。隨著高中到大學的學習生活環境發生變化,期間學生的學習目標自然也發生重大變化。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不再局限于高中單一的學習目標,而是呈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大多數大學生不僅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也開始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工作協調等方面的能力。即當代大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目標,表現出有單一到多元化的轉換過程。對于這個轉換的發生我們總結了幾個原因。
第一,這一現象的產生與中國當前的教育教學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有密切的關系。由于我國在大學之前的教育中持續實施以“考試”為核心的教育體制,致使大多數學生在大學之前的學習目標多是以升入理想的大學為主,即其學習目標以“高考”為主。而大學的培養模式是以多元化為傾向的,從而是許多大學生無法定位自己的學習目標。
第二,這一現象的出現還與大學生的生活環境的變化有關,大多數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與自己的父母、老師、周圍的同學接觸時間長,受他們的影響較大,其自主性和自主意識相對比較低,家長和老師強調的“高考”概念深入其頭腦深處,久而久之導致大部分同學在大學之前目標規劃較為單一。隨著學生們進入大學,開始嶄新的大學學習和生活,由于其學習生活環境相對于之前發生巨大變化,大學生的自主性和自主意識“被迫”被激發出來,其認知水平不斷進步。同時,隨著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自主份額的增加,眾多大學生認識到,只有隨著周圍的學習生活環境發生改變,自己才能逐步適應環境,從而盡快從新環境中習得有助于自己發展進步的東西,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眾多大學生認識到,僅僅局限于高中時單一的“書本知識學習目標”,已顯然不能使自己發展進步。加上大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進步意識的增強,他們主動尋求改變,其學習目標便逐步擴大開來,趨向于多元化、多樣化。
第三,從社會需求角度來看。大學無論與社會怎樣接軌,仍然是一個與大社會有著界限的“象牙塔”,而大學生遲早是要走出這個“象牙塔”的,在走出這個“象牙塔”之前,大學生唯有習得社會需要的技能,日后方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立足腳跟。而隨著社會市場經濟大潮的此起彼伏,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也是越來越多,越來越精。換言之,當今社會需求的多元化也迫使在校大學生擴展自己的學習目標,習得更多的技能,以使自己在步入社會時,能更好地適應社會要求,在未來社會中尋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據我們分析,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目標動機缺失”問題,與大學生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特點,以及當今的學校、社會大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第一,就大學生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特點而言。首先,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顯著增強但發展還不是很成熟,即大學生自我意識雖然增強了,但還不能很好地給自己定位,當理想和現實發生沖突時,他們往往找不到自我。其次,由于大學生自身社會生活的知識、能力和經驗不足,大學生中的相當多的人還不善于正確處理自我完善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關系,還沒有確立立足現實,做長期艱苦奮斗的心理準備。
第二,從當今的學校、社會大環境方面來說。隨著近幾年的各高校擴招,大學生的數量迅猛增加,大學生頭上的“天之驕子”的光環也早已隨之不見了蹤影。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也隨著這股擴招浪潮而與日俱增,以前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就業”的情形早已不見了蹤影,現在大學畢業生多是“畢業即失業”,自己多了四年或五年學到的專業知識無法為自己謀得一席之地,這使得許多大學生不免對自己大學生活的意義產生了懷疑,其目標也隨之迷茫起來,“動機缺失”現象的頻繁出現也就不新鮮了。
(三)綜合結論
綜上所述,經過我們的較為詳盡的調查和深入的分析,我們認為,在學生自身心理發展特點的變化、學校環境的變化、社會大環境的變更等因素的影響下,雖然在大學期間大多數學生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目標動機缺失”現象,但從高中到大學的總體歷程中,學生的目標規劃是由簡到繁、由少到多、由粗到細逐漸變化的,即由高中時幾乎單一的“書本學習目標”,逐漸轉換到大學時的更加聯系社會的“多方面社會需求能力的學習”!
3 建議及反思
(一)給大學生的建議
第一,及時認識到高中與大學之間的差異。首先,認識到二者的學習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要學會從新的視角去認識大學,體會生活,學習做人。其次,大學規劃已不再單純的是課本知識了,還應有個人修養、體育鍛煉、興趣發展等方面的內容,如果在轉變過程中有問題或者困難,應及時與老師或學長溝通。
第二,時刻不要放松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很多新生在進入大學后,接觸各方面新鮮事物的機會增加,往往會對學業有種無所謂的心態。然而,大學學習與中學時有所不同,大學是以自主學習為主,而且有大量的學習時間要求自己安排,如果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就會造成學習以及生活上的無所適從。但是除所學專業教材外,還應多涉獵其他方面的知識,盡量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第三,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做規劃。首先,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來制定相應的基本的學習、生活計劃。“只有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才能知道自己應該學什么。”(引用《25歲董事長給大學生的18條建議》)其次,調配好時間和精力,不要迷戀于某一項活動而不分配出時間做其他工作。最后,要從各項活動中提取出關鍵部分,并制定“定量”的計劃,然后合理安排時間精力來完成計劃,而且要時常檢驗計劃的完成情況。
第四,積極、主動地參加有意義的集體活動。既要加強人際交流,適當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范圍,也需要有計劃的參加一些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如果有條件的話,適度的勤工儉學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樣既能培養自己集體生活的能力,也能鍛煉待人處事的能力,畢竟當今社會,有時“做事好不如做人好”。
第五,注重培養自己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從進入大學開始,就要試著開始對自己定位,確定自己的“行事風格”。要知道“一個經過獨立思考而堅持錯誤觀點的人比一個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確觀點的人更值得肯定。不要成為灌輸教育的犧牲品。”
第六,不要低估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在人生中的作用,如果掌握好的話,這四年將直接決定你的未來。為了自己的未來,做好人生規劃是必不可少的。 仕途、商界、學術,大致說來,每個人都注定要走上三條道路中的某一條。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不妨以此作為思考的出發點。
(二)給老師和學校的建議
對于老師和學校來說,要重視大一新生的心理變化,做好他們的心理教育和輔導,積極引導他們盡快成為一個“大學生”,可以多舉辦這樣的活動或者講座,以便讓他們更好的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另外,還要重視加強對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培養,在保持大學純潔性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求職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大學培養的應該是專業知識扎實,思想品德高尚,積極進取有創新思維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
參考文獻
[1]韓春麗.(2007).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2]杜志強.(2010).論大學生學習目標的確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11.
[3]方平,張詠梅,郭春彥.成就目標理論的研究進展[J].心理學動態,1999,(7).
[4]靳媛,李娜.大學生目標設置特點及其對高等教育啟示的探析[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7,6.
[5]桂世權.關于大學生主要心理特點的分析與把握[J].教育與職業,2006,510.
作者簡介
李敏(1993-),女,山東即墨人,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