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在約旦河西岸》這本書是由范雨臣、張零貴寫的。這本書對非猶太專業的學生來說讀起來來比較的通俗易懂,并且讀完之后會對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大概情況有一個非常到位的理解。本書的作者作為一個東方人入住猶太定居點,并且一住就是12年之久,使得作者完全融入到了定居點的人群中,猶太人的生活方式、做事風格、民族傳統無不給作者以極大的感悟,這些感悟是各方各面的,既有對生活的思考,也有對民族文化認同的感概。
關鍵詞:猶太人;民族文化;以色列;猶太定居點
《生在約旦河西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介紹猶太民族的好書。本書共有50個小節,每個小節都是相對獨立的,但又在前后順序上互做補充,互做解釋,基本對猶太民族的重要詞匯和概念都做了詳細的解釋,對于專業人士來說,可以對自己所學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能夠從中受益匪淺。對于普通人,既了解了關于猶太民族的各種風俗習慣、宗教常識,同時對這個遭受了千年苦難的民族肅然起敬。本文就書中幾個小節的內容作些感受。
1 入住猶太定居點
在第二節中,作者入住猶太定居點,此時定居點的秘書告訴作者定居點已經問他們準備好了免費的一切家用電器及家具,并給了作者一張1000謝爾克的支票。這一切都是一個慈善組織給他們的捐款,為此作者馬上想要感謝這位捐款人,然而電話中對方并沒有說什么。后來才知道,按照猶太戒律,受捐人可以知道誰是捐助人,但捐助人不應該知道誰是受捐人。這個答案讓作者感到震驚,畢竟這個戒律放在現代社會來說也是相當難的。然而以色列在3000年前就做到了。這是何等的無私,做好事不留名,這不就是我們中國的雷鋒嗎?原來以色列社會的歷史中存在著無數的“雷鋒”。中國人做慈善多是為了揚名,多少是有自己的私心的,和猶太民族來比起來就太相形見絀了。盡管我們國家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從先秦至圣開始,儒家講“仁愛”,佛教講“慈悲”,道教講“積德”,墨家講“兼愛” 這些大家都在教導我們要做慈善,做好事,但是中國現在做慈善的目的并不是那么單純,自己老祖宗留下來的思想已經被扭曲的不成人形了,現在中國的好多慈善項目都是水過浮沙般,隨著上級領導和媒體的關注的轉移,而再無下文,缺少基本的可持續性。不僅不能留下可以向后代流傳的實物,也不能產生規則和制度層面的創新,更說不上能傳遞什么樣的精神和正能量。從猶太人這么一個小小的細節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做慈善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他們對先輩留下的東西的堅持。
同樣在第二節中,作者在與到訪者的談話中,到訪者邀請作者在安息日那天去他們那里吃飯,作者以一個中國人的思維覺得這些邀請的話只是一些客套話,是些虛話,所以作者也以虛禮回應。然而令作者想不到的是到了安息日那天由于不能打電話的緣故,那些定居點的猶太人不得不派孩子來叫作者去他們家吃飯。作者以中國人的思維閱讀了定居點猶太人的邀請,在作者心里這些邀請只不是具有中國功夫色彩的套路,邀請人虛來一槍,被邀人虛晃一擋,這在中國被叫做所謂的“謙虛”,更有甚者稱之為“美德”。我們的民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美德”,像猶太人一樣直來直去的不好嗎?這點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深思。中國人本來出發點是好的,做人應該謙虛是沒錯,但謙虛過頭最后就變成了虛偽。人與人之前簡單真誠不是更好嗎?為什么要有這么多的虛虛實實?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使得中國人不進反退,也許從一開始我們的腳步就錯了吧,孔子一直在宣揚“仁”,在宣揚什么都要有規矩,可是這種所謂的規矩卻造就了現在的虛偽證據,中國人的習慣,說話總是瞻前顧后,顧慮一切,繞來繞去,其實意思很簡單,卻讓中國人的禮儀弄的復雜,中國人還會很客氣的說,是不想讓對方受到傷害,或是這說明了中國人表達能力的高超。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確實深深扎根于中國人的心中,在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傳統文化搭臺,現代文化唱戲,但是作為充滿正能量的年輕人,有些該舍棄的東西還是要舍棄的,比如虛偽客套這些傳統社會遺留下來的“毒瘤”,我們應該盡量摒棄它。
2 議會的爭論
在第五節中,作者講述到,在當今的以色列會議中,幾乎每次開會都吵的一塌糊涂。有時有的議員為了發泄憤怒情緒,抄起水杯就向對立派議員臉上潑水,其他議員趕緊勸架,然而盡管以色列內部爭吵的厲害,但是對外卻是相當的保持一致,這一點不由得令人敬佩。正是由于以色列每一項國策都經過內部反復的爭吵,才使得以色列國家五十多年來從未犯過大錯。隨著中國的發展,世界眼光正向著如日東升蓬勃發展的中國聚焦。中國,能夠持續發展、避免功虧一簣嗎?聚焦的眼光,有驚嘆號,也有問號。中國共產黨執政時間長了,事業紅火了,“環境漸漸好轉,精神也就漸漸放下”者不乏其人。如今的中國,缺少的是像以色列國家那樣的民主,他們為了國家大事敢于據理力爭,敢于爭吵,只有在這樣的“爭吵”下,才可能得出最正確的方案,以不至于國家犯什么太大的過錯。當今的中國正在朝著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進著,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方案的實施制定一定要本著民主的原則,要大家協商著干,堅決杜絕獨斷專權,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的是協商民主,沒有協商民主,就很難有有序的、有效的政治參與,就很難有持續互動的溝通對話,就很難有廣泛的共識、科學的決策,政府因此而缺乏必要的權威,那自然就談不上有效的治理,更遑論善治。
3 大屠殺的幸存者
在第三十二節中,作者講到了納粹大屠殺中的幸存者,對于這些幸存者是如何看待這段歷史,如何看待自己在這場屠殺中生存下來的。在這些幸存者之中,他們確實有慶幸的感覺,但更多的是一種負罪感。長期以來大屠殺的幸存者們反復思考的是當年600萬同胞被殺害是自己在做什么,是不是當時真的一點也幫不了他們,如果但當年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去幫他們,也許他們當中許多人會幸免于難。當今愧對死者同胞的負罪感遠遠超過了自己劫后余生的慶幸感。這一點是值得讓人深思的,納粹大屠殺對猶太人造成了深重的影響猶如中國十年浩劫對中國的影響一樣,然而經歷過十年浩劫生存下來的人多數為自己沒有挨整而慶幸不已,他們不會也從來沒有想過當別人挨整的時候他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是否試圖想保護過他們,如果當時進行力所能及的保護,也許很多人會生存下來。然而這些人從來不會這么反省自己,連最起碼的一點自責都沒有。猶太人在經歷納粹大屠殺之后,今后再也不會有這樣一種慘案發生,因為他們善于反思自己,他們想得更多的是竭盡全力去保護身邊的人。然而當十年浩劫如果再次發生時,中國人是否會付出比那次浩劫更加慘重的代價?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4 結語
盡管猶太民族在國際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猶太民族的強大,猶太民資依舊是世上最聰明而又最勤勞的民族,他們在各個領域的建樹來自于他們內心那份共同的信仰,他們始終相信彌賽亞終將降臨,始終將《塔木德》、《托拉》的地位放在最高處,對先知摩西始終飽含敬意,摩西十誡始終能夠堅守,安息日總能夠自覺不自覺的遵守著各種規則。這樣一個民族,是值得敬畏的民族,也是值得學習的民族,那份流在血液里的民族認同感值得世界上每個其他民族去借鑒和研究。以上只是我對此書部分內容的感受與思考,更多的內容還值得我們去花時間好好閱讀與研究。
參考文獻
[1]范雨臣、張零貴.生活在約旦河西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
[2]葉小文.中國的民主新路怎么走[J]領導科學,2016(10):20.
作者簡介
尚繼凱(1991-),男,漢族,山西呂梁市人,碩士研究生,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史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