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 時傳霞
摘要:以城市化進程加速、余暇時間增多和經濟增長迅速為動力,休閑體育產業步入了快速上升的通道。休閑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顯示出良好的規模效應、關聯效應、結構效應和就業效應,呈現出國際化、資本化、主體化、綜合化、品牌化和網絡化的發展態勢。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產值占當年GDP的比例不足1%,其經濟效應尚未有效體現,規模總體不大、結構不甚合理、產業組織弱化、創新創業不足等問題突出。特征鮮明、創新驅動、協同發展和科學管理,是休閑體育產業演進的基本規律。實現休閑體育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應建立完善的休閑體育產業政策與制度體系,推進休閑體育產業體制機制改革,構建特征鮮明的休閑體育產業體系,推進休閑體育產業科技創新,加快休閑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完善休閑體育產業資本市場,培育休閑體育產業國際品牌,發展新興休閑體育產業。
關鍵詞:休閑體育產業;經濟效應;演進規律
中圖分類號:G80-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7)04-0020-06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increase of leisure time and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as the motion, the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had entered a fast-rising channel.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showed scale effect, correlation effect, structure effect and employment effect; the development is towa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capitalization, subjectivization, integration, branding and networking. Chinese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output value accounts for less than 1% of the GDP, whose economic effect has not yet effectively reflected and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overall size being not large enough, unreasonable structure, weake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shortage of innovation. The basic law of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evolution include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novation-drive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realize th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perfect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policy system,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construct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system,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celerate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collaboration, improve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capital market, foster international brand, and develop new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Key words: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economic effect; evolution rule
1休閑體育產業的基本內涵及形成動因
將休閑作為經濟學的內容進行研究始于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1899年),當前休閑產業的研究已不斷深入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休閑產業是指為滿足人們余暇時間的休閑需求而供給相關物品、服務和設施的組織和個體的集合,休閑產業涉及公園、博物館、體育、影視、旅游、交通、餐飲等服務行業及其附屬形成的產業集群。休閑體育產業是以體育為主題滿足人們休閑需求而形成的產業形態,休閑體育產業是休閑產業中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較強帶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文化休閑產業、旅游休閑產業并稱為休閑產業的“三駕馬車”。19世紀60年代休閑體育產業起源于英國,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全面發展壯大。分析休閑體育產業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除休閑體育活動自身發展是應有之義外,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主要為城市化進程、余暇時間和經濟增長。
城市化促進了人群的聚集、分工的細化和休閑需求的產生,提供了休閑體育產生和發展的契機。以美國為例,20世紀初期,美國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1920年城市化率達到51.2%,休閑體育產業在這一時期開始興起。在城市化率達到56.5%(1970年)的進程中,美國休閑體育產業加速發展形成規模并領先全球。20世紀90年代,美國城市化率超過70%,休閑體育產業成為美國的第11大產業,其產值占GDP的2%左右。2010年,美國城市化率達到82.3%,休閑體育產業產值高達4 100億美元,占GDP比例約為3%。英國、日本、韓國等城市化進程中,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也呈現出了相似的特點。2015年,我國城市化率為56.1%,城市化進程為休閑產業和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與條件。
余暇時間是休閑體育開展的時間保障和基本條件。從西方國家發展經驗分析,早在20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時間制度,歷經工業化進程、后工業化時代等,民眾余暇時間增多,參與休閑體育的人口數量、體育組織數量規模等迅速增長,休閑體育產業也順勢成長。如英國民眾休閑體育的參與度非常高,3 000多萬(占總人口比例60%)的英國人參與各項體育運動,其中700多萬(占總人口比例12%)英國人注冊為體育俱樂部會員。我國休假制度正逐漸完善,5天工作制、帶薪休假和節假日假期普遍實施,以2016年為例我國法定節假日和周末的時間達到了127天,目前全國正在推進2.5天休假制度,截止到2016年6月已有11個省份發文鼓勵推進該項休假制度。休假時間的增多,為休閑體育活動的開展和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經濟增長為社會提供了休閑的物質條件,提升了民眾的消費水平,催生和促進了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學界考察經濟增長與休閑體育產業關系的指標,主要選用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國際統計數據表明,國內生產總值與休閑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如1998年美國、日本和德國GDP位居世界前三位(分別為9.2萬億、3.7萬億和2.1萬億美元),其體育產業產值也排名全球前三位(分別為1 800億美元、800億美元和600億美元),此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 000美元時,休閑體育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 000美元時,公眾消費將由數量型、生存型向享受型和發展型轉變,休閑體育產業的消費迅速增長。休閑體育消費伴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數量和所占比例都會實現增長。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顯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 000~2 000美元時休閑體育消費支出所占比例為2.12%,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 000~4 000美元時休閑體育消費支出比例為4.13%,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 000~6 000美元時休閑體育消費支出比例為6.36%,6 000美元以上時為8%。201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10.4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但體育產業產值4041億元人民幣(2014年數據),占當年GDP的0.64%,排名落后于大部分體育產業發達國家;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 531美元,休閑體育消費400元人民幣,體育產業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偏低。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顯示,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當前休閑體育產業產值與經濟大國地位不相匹配。
城市化進程加速、余暇時間增多和經濟增長迅速,構成了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與保障條件,休閑體育產業步入了快速上升的通道,但分析我國休閑體育產業規模和結構,仍然總體落后于發達國家,并且與我國的經濟地位和發展水平不一致。為此,當前亟需清醒認識和高度重視休閑體育產業的經濟效應,明確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態勢,掌握休閑體育產業演進的基本規律,探索設計適合國情的休閑體育產業發展機制和實現路徑,實現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2休閑體育產業的經濟效應與發展態勢
休閑體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產業組織不斷健全、產業規模日益壯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了廣泛影響,在經濟效應方面呈現出良好的規模效應、關聯效應、結構效應和就業效應。展望未來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國際化、資本化、主體化、綜合化、品牌化和網絡化成為發展的基本方向。
2.1休閑體育產業的經濟效應
1)規模效應是休閑體育產業自身的經濟效應,是休閑體育產業發展所形成的規模化經濟形態及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的推動作用。從國際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經驗分析,發達國家休閑體育產業創造了較大規模的經濟收入和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形成重要的影響力。發達國家休閑體育產業產值巨大,位居各個經濟行業的前列,休閑體育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高達1%~3%左右,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性行業之一。2001年,美國休閑體育產業增加值已達到1 946.4億美元,占美國GDP的2% ,成為美國第七大行業;2014年美國體育產業達到4 500億美元,占GDP比例約為3%左右。2007年歐盟共同體休閑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4 070億歐元,占歐盟當年GDP的比例為3.7%。2007年,日本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1 135億美元,占GDP的比例為2.6%。2014年,韓國體育產業產值達到37萬億韓元,占GDP的比例約為4%。此外,2000年,英國體育產業產值(152億英鎊)占當年GDP的1.8%,加拿大體育產業產值(89億美元)占當年GDP的1.1%。
2)關聯效應是休閑體育產業帶動和影響相關產業發展的經濟效應,休閑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帶動交通、住宿、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產生和發展,從休閑體育產業的感應度和影響力可以分析出,休閑體育產業具備較強的產業關聯效應。根據投入產出表計算休閑體育產業的感應度,美國休閑體育產業感應度為1.19,日本休閑體育產業感應度為1.05,中國休閑體育產業感應度為1.00;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影響力為2.29,即休閑體育產業每投入1單位則可帶動相關產業產生2.29個單位增加值,休閑體育產業影響力系數為0.95接近各行業的平均水平。
3)結構效應是指休閑體育產業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經濟效應。休閑體育產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01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68萬億人民幣,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34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5%,尚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第三產業比重。當前我國休閑體育產業占第三產業比重僅為1.2%,而發達國家休閑體育產業所形成的消費額達到服務業21個子行業的前3位。休閑體育產業及其帶動相關服務業發展,可以有效擴大服務業總產值,提升第三產業比重,促進國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4)就業效應是休閑體育產業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休閑體育產業創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對社會就業做出了巨大貢獻。2000年左右,美國休閑體育產業從業人員294.9萬人,英國15萬人占就業總人口的1.6%,加拿大26.2萬人占就業總人口的2%;2010年左右,歐盟休閑體育產業就業1 500 萬人,占就業總人口的5.4%,英國休閑體育就業人口上升到44萬人,占就業人口13.9%,法國休閑體育就業115萬人,占就業總人口3.8%,美國休閑體育產業就業貢獻率達到11%。
2.2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態勢
綜觀全球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休閑體育產業呈現出國際化、資本化、主體化、綜合化、品牌化和網絡化的發展態勢。1)休閑體育產業國際化縱深發展,形成了全球休閑體育產業市場,每年市場產值高達9 000億美元,國際合作、國際賽事和國際品牌等成為休閑體育產業發展新動向。2)休閑體育產業資本化運作模式日益成熟,資本市場進入休閑體育產業的投資不斷增多,投資范圍擴展至賽事、健身、娛樂、體育用品等11個重要領域,投資基金、體育中介、體育企業之間密切合作,資本運作、證券上市、發行債券等體育投融資模式逐步建立。3)休閑體育產業主體產業成為產業發展的主導行業,以競賽表演業、健身娛樂業和體育教育培訓業為主體,成為引領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主要子行業,創造產值增多,占休閑體育產業總產值的比例超過60%以上。4)休閑體育產業與旅游、文化、交通、餐飲等行業協同發展,綜合化的體育產業形態相繼涌現,健身休閑、競賽表演、教育培訓、體育用品制造等產業鏈條銜接更加緊密,體育與相關產業形成的新興行業快速發展。5)休閑體育產業品牌化成為趨勢,科技創新在體育產業中的作用越發突出,圍繞原創賽事、知識產權、科技專利等打造品牌成為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6)休閑體育產業網絡化發展快速推進,借助于“互聯網+”、物聯網等先進的信息技術,休閑體育產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工具和手段,運動APP(軟件)、運動手環、智慧場館、實時轉播等在休閑體育產業中成為新寵,并創造了巨大的產值。分析國際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走勢,國際化、資本化、主體化、綜合化、品牌化和網絡化將繼續引領休閑體育產業發展。
3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現實問題與演進規律
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相對復雜,規模總體不大、結構不甚合理、產業組織弱化、創新創業不足等問題突出,休閑體育產業的經濟效應未有效顯現。破解休閑體育產業的現實問題,應充分認識產業演進規律,國內外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經驗表明,特征鮮明、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科學管理等是休閑體育產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3.1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現實問題
1)我國休閑體育產業規模總體不大。對比國內外體育產業規模,2014年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增加值僅為658億美元,遠低于美國的4 500億美元。我國休閑體育產業增加值占當年GDP的比例約為0.64%,遠低于美國的3%、歐盟的3.7%和日本的2.6%。當體育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不足1%時,休閑體育產業對相關行業以及整體經濟的帶動效應無法有效顯現,對第三產業和產業結構優化的貢獻度相對不足。此外,我國休閑體育產業就業總人數317.09萬人,對社會就業貢獻率偏低,休閑體育產業就業效應較低。
2)休閑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休閑體育產業內容涉及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制造業等不同業態,與國民經濟發展軌跡類似,休閑體育產業中體育服務業比例過低,產業結構中以相關產業體育用品制造業為主。2008年體育及相關產業統計數據顯示,休閑體育產業中以體育組織管理、競賽表演、健身休閑為代表的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僅為192.46億元,占休閑體育產業總值的12.35%,而體育用品、服裝鞋帽制造業和銷售業增加值為1 230.1億元,占休閑體育產業總值的79.11%。反觀美國、日本等國家休閑體育產業結構,均以體育服務業為主體:2010年美國休閑體育產業總產值4 144億美元,其中競技體育相關產業產值353億,健身休閑相關產業產值610億美元,體育服務業占休閑體育產業總產值的23%,雖然看似總體比例不高,但絕對數量大,并且其他相關行業主要由競技體育帶動產生;2003年,日本體育服務業總產值651.90億美元,占休閑體育產業總產值的78.18%。
3)休閑體育產業組織弱化。歐美體育產業發達國家,休閑體育產業的經營主體以民營企業和體育社會組織為主,構成了休閑體育產業的主要組織體系。而國內休閑體育產業的經營主體主要為運動項目管理中心(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運動項目管理中心與體育項目協會一般執行“兩塊牌子、一班人馬”的工作體制,行政、事業、社團和企業不分的問題嚴重,并且國有企業在體育場館建設、職業俱樂部運營等領域成為主要力量,導致產業發展的主體力量民營企業和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受限,不利于調動社會力量投資和發展休閑體育產業的積極性,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不足。近年來,萬達集團、恒大集團、阿里集團、騰訊集團等著名企業相繼進入休閑體育產業領域,休閑體育產業組織弱化的狀況有所改善。
4)休閑體育產業創新創業滯后。科技創新不足成為制約我國休閑體育產業壯大的重要因素,缺乏原創性賽事和活動等,體育用品科技含量偏低,如我國體育用品制造占據了全球65%的份額,但實際所獲收益卻不足10%,位居休閑體育產業全球價值鏈分工的末端。休閑體育產業創業活動有待強化,尤其是以自主創新為支撐的創業活動,缺乏對休閑體育產業創業的支持政策。
3.2休閑體育產業演進的基本規律
1)特征鮮明。休閑體育產業演進過程中體現出主導產業突出、地域特征顯著的發展規律。休閑體育產業圍繞競賽表演業和健身休閑業兩大主體產業產生和發展,主體產業突出、帶動力強勁、關聯效應顯著是休閑體育產業良性發展的基本特征。基于區位資源稟賦的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休閑體育產業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并且具有區域特色的休閑體育產業最具發展活力。如美國形成了籃球、橄欖球、棒球和冰球四大職業賽事為首的休閑體育產業體系,2010年僅四大聯賽就創造216億美元的產值;英國的戶外休閑體育產業發達,據統計2012年英國民眾參加大自然游覽運動的數量達到4 240萬人,消費21億英鎊,馬術產業年收益38億英鎊,自行車運動產業年收益30億英鎊,淡水釣魚運動年收益11.8億英鎊;日本高度重視體育服務業發展,形成了合理的體育產業結構,體育服務業比例接近80%;意大利圍繞意甲聯賽打造“足球工業”,足球彩票和職業聯賽成為休閑體育產業的主力軍;北歐利用豐富山地資源形成了滑雪產業,各類滑雪場2 000多家,滑雪設備、雪場經營、滑雪服務、滑雪培訓、休閑度假等產業鏈條齊全,成為全球性的滑雪圣地。
2)創新驅動。科技創新與體育創業成為推動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源動力,并且創新創業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休閑體育產業相對活躍,所創造的休閑體育產業產值高、所占領的市場份額大。以美國為例,職業聯賽制度創新、休閑體育產品科技創新造就了全球體育產業領導者的地位。知名的四大聯賽形成了封閉式職業聯賽模式,球員選秀、工資帽、反壟斷豁免等聯賽制度形成了聯盟制的新型治理模式,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休閑體育用品制造業領先全球,占領了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形成了美國研發、美國設計、全球制造、全球代工、美國品牌、全球銷售的完整價值鏈,統計顯示,美國體育用品業占領了全球20%以上的市場份額。
3)協同發展。休閑體育產業屬于較高層次的人類需求,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為此,休閑體育產業演進過程中,既依賴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時又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呈現出協同發展和融合發展的基本規律。一方面,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與相關產業協同推進,與旅游業、交通運輸業、餐飲住宿服務業等相互支撐;另一方面,與相關產業交叉融合發展形成了系列新興業態的休閑體育產業,與養老業交叉融合形成了體育養老服務、體育養生莊園等業態,與旅游業交叉融合形成了體育旅游、體育觀光、運動項目體驗旅游等業態,與海洋漁業交叉融合形成了藍色體育、海上體育、海洋體育牧業等業態,與信息產業交叉融合形成了智慧體育等業態。
4)科學管理。休閑體育產業演進過程中,科學管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高效、專業的管理成為促進休閑體育發展又一基本規律。有效的產業政策、合理的產業組織、科學的管理制度和專業的管理人員,是休閑體育產業管理的基本要求。如歐盟統一化休閑體育產業政策和科學的休閑體育產業管理模式,建立了一體化歐盟休閑體育市場,培育形成了包括籃球、足球、排球、手球的歐洲杯系列聯賽和錦標賽,歐洲杯足球賽成為僅次于世界杯的全球性足球賽事。
4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機制與路徑設計
城市化進程加速、余暇時間增多和經濟增長平穩為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源泉。休閑體育產業快速發展,體現出良好的規模效應、關聯效應、結構效應和就業效應,成為經濟發展又一個新的增長極。各級政府應積極擴大和發展休閑體育產業,擴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組織,培育區域經濟發展新路徑和新支點。發展休閑體育產業應充分考慮區域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既要發展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休閑體育產業,又要防止盲目上馬、過度開發和無序發展,從發展初期就考慮打造一個融入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新興行業。
1)政策引導、規劃引領,建立完善的休閑體育產業政策與制度體系。當前我國休閑體育產業規模不大、結構欠佳,結構效應、帶動效應等未能有效顯現,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亟需通過政策、規劃、法規、制度等建立良好的產業環境。各級政府應根據休閑體育產業發展基本規律,制定促進休閑體育產業的投融資政策、稅費優惠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等,完善現有的體育產業引導資金、體育產業引導基金等,形成休閑體育產業標準化、社會力量辦體育、體育賽事服務社會化、向社會組織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等系列制度,支持休閑體育產業發展。2016年正值“十三五”開局之年,積極引導各地科學編制地區休閑體育產業“十三五”規劃等戰略規劃與計劃,引領地區休閑體育產業快速發展。
2)推進休閑體育產業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著手建立現代化的休閑體育產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體育行政部門由辦體育向管體育轉變,從具體的體育事務中脫離出來,繼續減少休閑體育產業領域的行政審批和簡政放權,提升體育行政部門的執政能力,加強宏觀調控和公共服務職能。促進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和體育協會分離,大量培育體育社會組織,促進體育協會實體化。引導體育協會、體育企業和民眾參與休閑體育產業管理,建立高效、民主的休閑體育產業治理格局。加強休閑體育產業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做好休閑體育產業服務監督和質量保障工作。
3)支持發展主導產業,構建特征鮮明的休閑體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競賽表演業和休閑健身娛樂業等體育服務業,提高體育服務業在休閑體育產業中的規模和比重,支持體育服務業成為休閑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發揮地區休閑體育產業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休閑體育產業體系,建立區域休閑體育產業名片,形成休閑體育產業與區域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需特別說明的是,支持發展休閑主導產業并非扼殺已有相關產業,如體育用品制造業,而是繼續做大做強體育用品業等相關產業,推動已有體育企業或新生力量進入和發展主導產業,促進休閑體育產業主導產業與相關產業之間的共同發展。
4)推進休閑體育產業科技創新,為休閑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動力支撐。大力支持各級各類休閑體育產業創新,建立休閑體育產業創新公共平臺,培養建設休閑體育產業創新人才隊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共性技術研發,加強產業制度創新等。支持體育用品業科技創新,加強新材料、新工藝研發和推廣,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提高體育用品的科技含量,占領體育用品業價值鏈分工的高端環節。支持休閑體育產業活動和內容創新,大力發展新興體育產業活動,創新體育產業活動內容,提高休閑體育產業的吸引力。支持休閑體育產業制度創新,探索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和區域實際情況的特色產業制度體系,保障休閑體育產業活動的高效開展。支持休閑體育產業創業活動開展,建立休閑體育產業小微企業扶持制度和體育社會組織扶持政策,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體投身休閑體育產業創業之中,提升休閑體育產業市場的活力。
5)加快休閑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構建綜合化休閑體育產業體系。通過建立主管部門之間聯席會議、行業之間合作議程等溝通協作機制,如部際體育產業聯席會議制度、體育旅游博覽會、體育文化博覽會等,有效推進休閑體育產業與旅游業、養老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信息產業等協同發展,促進行業之間的交叉融合,促進休閑體育產業內容綜合化和結構高級化。促進休閑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協同發展,同樣應遵循“特色鮮明”的產業演進規律,將休閑體育產業與區域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特色資源相結合,實現休閑體育產業的借勢發展和特色發展。
6)完善休閑體育產業資本市場,加大資本投入力度。在各級體育行政部門的協調主導下,逐漸形成包括風險投資、產業基金、產權交易、證券市場、債券市場、引導資金、引導基金等體系完善的休閑體育產業資本市場,支持休閑體育產業企業融資、投資、上市等融資活動,擴大搞活休閑體育產業資本市場,逐漸加大社會資金對休閑體育產業的投入,支持休閑體育產業壯大發展。尤其是注重省級體育產業投融資市場的完善,推動省域體育產業投融資制度的優化,保障休閑體育產業的資本需求。
7)樹立精品意識,培育休閑體育產業國際品牌。立足長遠發展和精品品牌建設,培育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國際化品牌,引領國內休閑體育產業發展。圍繞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合示范單位(主要包括成都溫江、福建晉江、北京龍潭湖、杭州富陽、山東樂陵、北京奧林匹克體育公園),打造體育用品制造、休閑體育活動等品牌;圍繞省級體育產業基地和示范單位,打造地方性休閑體育產業品牌。繼續挖掘北京奧運會、青島世界休閑體育大會等國際性賽事活動的資源,打造夏季運動項目賽事品牌;立足即將舉辦的2022冬季奧運會,在冰雪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冰雪體育產業品牌。整合我國傳統文化資源、自然優勢,發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與優質自然資源相結合的品牌休閑體育產業,大力發展傳統武術、民族體育、民俗體育等傳統體育賽事活動,繼續舉辦環青海湖自行車賽、泰山國際登山節、北京馬拉松、濰坊國際風箏節、上海F1方程式賽車等知名賽事。
8)發展新興休閑體育產業,培育休閑體育產業新的增長點。結合休閑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交叉融合,結合科學技術創新,結合經濟發展的新領域和新產業,大力發展新興休閑體育產業。著重發展體育旅游業、體育養老服務業、智慧體育行業、藍色體育、體育食品、體育養生等新興產業,挖掘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潛力,將休閑體育與時尚、現代的生活方式相融合,促使休閑體育成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卿前龍,胡躍紅.休閑產業:國內研究述評[J].經濟學家, 2006(4):40-46.
[2] Brown P, A Veal. The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of leisure workers,possibilities and dilemmas[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CHPER 17thNational Biennial Conference, Canberra,1988.
[3]馬惠娣,王國政.休閑產業將是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J].領導決策信息,2000(30):28-29.
[4]方春妮,盧俊佩.“休閑城市”理念下的休閑體育產業功能定位及發展路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27(4):54-58.
[5]周陽,謝衛.歐美發達國家休閑體育產業發展啟示——以美英澳三國為視角[J].人民論壇,2016(14):20-26.
[6]張偉.美國:充滿活力的體育產業[N].經濟日報,2008-08-08(14).
[7]馬勇.休閑學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8.
[8]葉浩彬 ,徐紅罡,相陣迎.淺談英國體育休閑產業及對我國的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06(8):115.
[9]王平.世界體育產業發展趨勢及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思路探討[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2003.
[10]林暾,彭文生.消費轉型日本的經驗啟示[J].金融發展評論,2013(3):98-104.
[11]蘇梅梅,張保勝,劉春芝.體育產業關聯效應的實證分析———以六省、市(區)為例[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2(3):64-68.
[12]Chris Gratton and Peter Taylor. Sport and Economic Regeneration[M]. Sheffield: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Sport Industry Research Centre, 2015:12-19.
[13]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White Paper on Sport[R]. 2007:23-36.
[14]姜同仁,宋旭,劉玉.歐美日體育產業發展方式的經驗與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 37(2):19-24.
[15]林顯鵬,虞重干,楊越.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 2006,26(2):3-9.
[16]張保華,李江帆,李冠霖,等.中國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體育科學,2007,27(4):22-30.
[17]張瑞林.我國體育產業結構的優化研究[J].體育學刊, 2011, 18(2):21-26
[18] 許正勇.美國體育產業的結構特征及其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5(9):11-14.
[19] 王先亮,楊磊,任海濤.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特征及布局[J].體育學刊, 2015(2):42-46.
[20] 王先亮,張瑞林.體育用品共性技術的特征、分類與識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18-23.
[21] 鮑明曉.論財富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60-61.
[22] 黨挺.英國戶外休閑產業發展經驗及其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6(8):147-151.
[23]周燕,劉志斌.體育產業在現代城市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3,18(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