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慧娟
我最近認識了一個文友,他經常在QQ群里問:“我在省級報紙上發表20多篇文章后,會不會出名?”有人調侃他:“能,可以自稱著名作家。”他不甘心,又單獨發消息問我:“倪姐,我要發表多少作品才會成功?”我問他:“你理解的成功是怎樣的?”他說他希望能有出版社找他出書。我反問:“如果沒人找你出書,你還打算寫嗎?”他笑笑說:“當然會寫,我喜歡寫。”我也笑了:“那不就得了,什么時候成功,要發表多少篇文章才會成功,這些都沒什么意義,你只管努力去寫就是了。”
把寫作當作茶余飯后的小甜點,偶爾發發作品,可以調劑生活中的枯燥和乏味,令人心情愉快。把寫作當做一項事業,希望通過文字達到成功的彼岸,那就不一樣了,這是一項需要耐得住寂寞的長途跋涉。
我有一位認識了好幾年的老鄉,我以為他也和我一樣,不過是一個業余文學愛好者,在空閑的時候抒發一下個人小感悟而已。直到無意中得知他竟然是美國心靈雞湯出版社以及《讀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思維與智慧》等雜志社的簽約作家,曾獲“浙江·輝煌60周年我愛我的祖國作品大賽”一等獎,且多篇作品被收入國內各地中、高考語文試卷時,我才發現,這位著名作家就在我身邊,我卻一直不知道。
據說,高手大多如此,不浮華,不夸張,只要有時間就努力寫作。我那位低調的老鄉,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光在雜志上就發表了1000多篇文章。他出名嗎?我想,并不,因為連我這個身為其朋友的人都不知道他有這么大的成績。他不在QQ日志上發表文章的記錄,也不在微信朋友圈發雜志樣文的圖片,從不炫耀他的成績,只低調地埋頭寫作。正因為一直在努力,不焦不躁,他才取得了這么多的成績。
“你只管去努力,剩下的交給希望”,我把這句話送給了那位一直渴望成功的文友,并把我老鄉的故事告訴了他。成功的定義,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期望不一樣,所理解的成功就不一樣。愿這位文友從迫切想要成功的心理枷鎖中走出來,努力寫出好作品。要相信努力總有回報,希望總會到來。
(摘自《郴州日報》2017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