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
我的母親是個很好的人,我自小就看到她在努力地維持一個家。
她總是在清晨五時起床,煮一鍋熱騰騰的稀飯給父親吃,因為父親胃不好,早餐只能吃稀飯。然后再煮一鍋干飯給孩子吃,因為孩子正在發(fā)育,需要吃干飯,上學一天才不會餓。
每星期,母親都會把榻榻米搬出去曬,曬出暖暖的太陽香。下午,母親總是彎著腰,刷著鍋子,我們家的每一個鍋子都可以當鏡子用。晚上,她蹲在地上擦地板,家里的地板比別人家的床頭還干凈。
然而在父親的眼中,她卻不是一個好伴侶。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父親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在婚姻中感到很孤單。我的父親是個負責任的好男人,他不抽煙不喝酒,工作認真。他喜歡下棋和練書法,經(jīng)常沉浸在古書的世界里。他是個盡責的父親,在孩子們眼中,他就像天一樣大,保護我們,教育我們。
只是在母親的眼中,他也不是一個好伴侶,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經(jīng)常看到母親在院子的角落,暗暗地掉淚。父親用語言,母親用行動,表達了他們在婚姻中所面對的痛苦。而我一直在困惑中成長,我問自己:“兩個好人為什么沒有好的婚姻呢?”我長大后,進入婚姻,漸漸了解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婚姻初期,我就像母親一樣,努力持家,努力地刷鍋子、擦地板,認真地為自己的婚姻而努力。奇怪的是,我不快樂,看看我的先生,似乎也不快樂,我心中想,大概是地板不夠干凈,飯菜燒得不夠好,于是我更加努力地擦地板,用心做飯,我們兩個人還是不快樂。
直到有一天,我正忙著擦地板,先生說:“老婆,來陪我聽一下音樂。”我不悅地說:“沒看到還有一大半的地方?jīng)]有擦嗎?”這句話一說出口,我呆住了,好熟悉的一句話,在我父母的婚姻中,母親也經(jīng)常這樣對父親說,我正在重演父母的婚姻,也重復他們在婚姻中的不快樂,有一些領悟出現(xiàn)在我的心中。
“你要的是什么呢?”我停下手邊的工作,問我的先生。這時我想到了我的父親,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陪伴,母親刷鍋子的時間都比陪他的時間長。不斷地做家事,是母親維持婚姻的方法,她用她的方法在愛父親。我的領悟使我做了不一樣的選擇,我停下手邊的工作,坐到先生的身邊,陪他聽音樂,遠遠地看著地上擦地板的抹布,像是看著母親的命運。
“我需要你陪我聽聽音樂,家里臟一點沒關系呀!”先生說。
“我以為你需要家里干凈,有人煮飯、洗衣服……”
“那些都是次要的呀!”先生說,“我最希望你陪陪我。”這個結果實在令我大吃一驚,我們繼續(xù)分享彼此的需要,才發(fā)現(xiàn)我們一直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對方,而不是對方的方式。
自此以后,我列了一張先生的需要表,把它放在書桌前,他也列了一張我的需求表,放在他的書桌前。洋洋灑灑十幾項的需求,有些項目比較容易做到,像是“有空陪對方聽音樂”“有機會抱抱對方”“每天早上吻別”等。有些項目比較難,像是“聽我說話,不要給建議”等,這是先生的需要。他說如果我給他建議,他會覺得自己像笨蛋,我想這真是男人的面子問題。
這對我實在是一條不容易學習的路,不過比擦地板要輕松多了,在需求被滿足的過程中,我們的婚姻也愈來愈有活力了。在我累的時候,我就選擇一些容易的項目做,像是“放一首放松音樂”,自己有力氣的時候就規(guī)劃“一次外地旅游”這樣的事情。有趣的是,“到植物園散步”是我們的共同需求,每次我們有爭吵,就去到植物園,這樣做總能安慰彼此的心靈。
“你要什么呢?”這句話開啟了婚姻另一條道路,兩個好人終于走上幸福之路。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好婚姻,只要方法用對,做“對方要的”而非“自己想給的”,好婚姻,絕對是可預期的。
(摘自《亳州晚報》2017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