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萍
摘 要:合作學習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或師生組成的學習伙伴,通過相互討論、協商、探究而解決一個個問題的課堂學習方式,在課堂上多指小組合作學習。由于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相互協作的良好習慣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成為當前數學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這種教學方式也越來越多地為教師所采用。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合作學習。
關鍵詞:合作學習;問題;時間
一、合作學習的研究意義
1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
合作學習創設了學生獨立思考、相互啟發、相互協作的學習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且能使學生在基本知識技能、思維能力及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得到提高。
2新型師生觀的具體化
合作學習淡化了教師的權威,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關注的是學生的興趣和經驗以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注重互動式、互助式、討論式的教學的方式。
3學生的獨立性的鍛煉
在合作學習、討論中,學生能夠大膽地將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同時對于幫助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義務感都有明顯的作用。
二、熟悉教材,設計好合作學習的問題
教師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就要做好充分準備,熟悉教材、組織好材料,設計好適合學生合作解決的問題,再有的放矢地組織學生合作解決,努力克服盲目、隨意的教學行為。例如,我在教學“圓錐的體積公式應用”一課時,教學前我就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合作解決:“已知圓錐底面半徑和高,能求圓錐體積嗎?還有其他辦法嗎?”學生的學習小組馬上啟動,群策群力,朝著這一目標展開討論,出謀劃策,提方案、出方法,很快得出結論:求圓錐體積的關鍵是要知道底面積和高,已知底面半徑、直徑和周長可求底面積,再知道高這個條件圓錐體積就能求了。再教學例題時,就能迎刃而解了。
合作解決的問題不能過于簡單,缺乏思維容量,但也不能過于復雜,使學生通過合作研究無法解決而失去興趣。本人認為開放性題目、一題多解題目等很適合小組合作去學習、探究,我們不妨試試。
三、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
在課堂中開展合作學習,學生間需要討論、評價,而且在發表各自的見解之前還必須經過獨立的學習和思考,這些都需要時間來完成。作為課堂組織者的教師就應該改變以往一味由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說教的時間、反復練習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合作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由于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討論、探究,學生的參與率就高,氣氛也活躍,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加強對學生的“合作”訓練
合作學習是老師、學生互動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里面每個成員都應積極參與,毫無保留地說出各自的看法或解決方案,讓同學們自己去評價、擇優。為此,我們教師要對學生的“合作”方式方法進行訓練。
1.訓練學生大膽提問題
學生習慣于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模式, 現在應逐步去改變。如先讓學生模仿例題提出問題,合作探究、解決;逐步過渡到能在疑難之處提出問題,再通過集體的智慧去解決。
2.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
在課堂上,合作學習容易產生你一言我一語亂哄哄的現象,流于形式,沒有效果。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傾聽。在別的同學發言時,不要打岔,要邊傾聽邊思考,有不同意見的可在那位同學講完時接著說。這樣,才能有序地進行合作學習,并取得預期的效果。
3.強化合作學習中的團隊精神
小組合作學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學習交流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也容易出現成績好的學生瞧不起成績差的學生,或包攬全部,讓較差學生盲目隨從、人云亦云的不良現象。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團隊合作意識,使小組內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的良好局面。
4.訓練學生之間如何互評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對要解決的問題各有各的見解。至于對否,需要學生間相互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根據所學的知識去分析、整理、判斷他人的方法或思路。對于不善言辭的學生教師更要給予引導和鼓勵,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互相取長補短,最后達成共識。
教師應融入學生的“合作”中去。現代教育觀強調,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這時不能袖手旁觀,而應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中去,特別要參與到“合作”能力較差的小組中去。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困難時給予引導、啟發,取得成果時給予表揚、鼓勵;教師不做小組合作的“評判員”而做“調度員”,對不善言辭或膽量不足的學生做好調度,啟發其根據有關內容去思考、去判斷,從而激起每位學生的合作熱情,提高合作效率。
參考文獻:
[1]巴洛赫.合作課堂讓學習充滿活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
[2]郭云霞.淺談小組合作學習與形成性評價的有效結合[J].學苑教育,2010(6).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