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梅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實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心理教育工作理念的貫徹和落實,在對小學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教學時一定要講究方法,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作為小學心理輔導教師,應當著力于培養小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為他們的終生發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為他們的人生指引方向。
一、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點
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呈現兩方面的特點:一是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凸顯,且隨年齡增加而加重。造成這方面的原因有:獨生子女比例增加,父母過度溺愛;社會環境尤其是網絡環境影響,各種不良信息易被獲取;教育體制弊端,小學生負擔較重,易產生厭學、消極、孤僻等一系列心理問題。二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賴課外專門的課程,不能有效利用現有課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課程受時間限制效果也不顯著。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優秀性格品質,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具體表現為:使學生全面認識自我、提高自信,增強調控情緒、適應環境的能力,能積極面對各種問題,能應對挫折,形成良好的習慣、健康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困境,健康成長。
三、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1.建起家校直通的橋梁
建起家校直通的橋梁是推動學校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渠道之一。為此,我們嘉峪關市五一路小學與移動和聯通公司建立了網絡平臺——“家校通中國移動、聯通校訊通”。班主任可以不定時地與家長聯系,介紹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生活、紀律、周末作業、思想變化等情況,家長也可以及時和班主任聯系,介紹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實現了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一行動,為老師和家長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溝通橋梁,實現了家校全方位、多層次的交互溝通,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不但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還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思想得到認同,心靈得到溝通,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規范,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得懂、學得好,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勇氣和信心,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3.積極開辟第二課堂
小學生認知水平低,依靠課堂教學時間采用成人化的教育手段讓學生理解抽象的心理健康知識,這是不可能的。第二課堂是課堂的補充和延伸,更生動活潑、豐富多彩,這正是小學生所喜愛的重要活動之一。因此,我們要本著“課外求發展”的原則來開辟第二課堂,將抽象而枯燥的心理健康知識巧妙地寓于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的課外活動之中,寓教于樂,從而讓學生在積極地參與活動中去感受,自覺地用于指導行為實踐,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全的心理。
4.要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對于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人生觀、價值觀也都正處形成時期,所以,小學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正確引導和影響,要通過健康的心理教育來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小學教師要與學生多進行溝通,無論是關于生活中的還是學習中的,也無論是困難、挫折還是成功、喜悅,教師都要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來了解,并且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開導,讓學生懂得要從困難和挫折中吸取教訓、再接再厲,要從成功和喜悅中總結經驗,戒驕戒躁,從而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5.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積極的心理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以學校的特色為特征,這種環境是人文化和自然化的有機結合。健康的心理教育模式要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一方面,要進入教學的主渠道——課堂,為學生營造課堂教學的良好心理氣氛。另一方面,班主任要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與家庭、社會聯手,為學生營造一個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系統、大氛圍的心理健康教育,畢竟學生的很多心理問題源于家庭和社會,單靠學校的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夠的。
總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摯的愛,才能更好地凈化學生的心靈,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社會實踐中,正確認識自己,發展自己,積極主動地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促進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仝云花.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條途徑[J].甘肅教育,2011(10).
[2]李德賢.小議小學生心理輔導[J].教育教學論壇,2010(19).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