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羽萱
一、緒論
學前期是幼兒社會性行為開始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幼兒與同伴,特別是同齡人的交往,對于幼兒掌握社會交往的本領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我展開了關于角色游戲中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教師指導策略的研究。
二、研究結果
(一)策略一:關注游戲中的社會互動成分,引發幼兒社會性裝扮行為
角色游戲為孩子互動創造了游戲環境,但是我們發現,有些幼兒雖然身在其中,只是滿足于單個裝扮行為的重復和練習,或者僅滿足于對物體的反復操作,而缺乏社會互動。立足于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教師就需要在觀察中特別注意游戲中的社會互動成分,適時介入,“穿針引線”,增加游戲中的社會互動成分,將兒童從機能性游戲、從僅限于單個裝扮行為引入到社會裝扮中去。
(二)策略二:關注角色分配,培養協商意識
在幼兒角色游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他們會因為爭搶一個角色而意見不合、爭吵不休,更有甚者不惜動用武力來解決問題。那么,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教師可以先不干涉,而靜待孩子們自己協商解決問題;如果矛盾無法化解,教師則應適時加以指導,培養幼兒遇事協商解決的意識,同時注意對及時作出讓步的孩子給予表揚,既可以起到鼓勵的作用,對于其他孩子來說也起到強化作用。
案例1:
時間:2017年9月22日
地點:Z幼兒園大五班
對象:朱老師(教齡14年)、小雷、妍妍、朱朱、小君
這天的“娃娃家”中,聚集了很多孩子,大家都爭當娃娃家的媽媽,卻沒有人愿意當娃娃、爺爺、爸爸等角色,游戲就沒辦法進行下去了,角色遇到這種情況,在一旁的朱老師并沒有介入。過了一會孩子們依舊僵持不下。
此時,小雷說:“那還是我來做娃娃好了。”
朱老師:“小雷果然像是大班的大孩子了,知道要謙讓其他小朋友了,真棒!”
妍妍看了小雷一眼說:“我也是大孩子了,那我就來當奶奶吧。”
可是其他孩子依舊默不作聲。
朱老師:“這次當不了媽媽,下次也可以當啊。”
朱朱對小君說:“那這次你當媽媽,下次我來當好嗎?這次我就來當爸爸吧”
小君高興地點了點頭。
在案例1中,顯然都是幼兒在角色分配時產生了人際關系的矛盾,迫使游戲無法繼續進行。而此時,朱老師并沒有立即介入游戲強行規定幼兒的角色,而是仍然采用旁觀的態度,試圖讓幼兒在最真實自然地情況下自行化解矛盾,并且表揚在人際協調方面做出貢獻的小雷,這種表揚的方式一方面鼓勵和強化了小雷謙讓的行為,另一方面同樣也借表揚小雷的行為引導和啟發了其他幼兒的謙讓意識,幫助他們學會克制自己的愿望和行動,克服自我中心傾向,愿意為同伴的需要作出讓步,增加了人際交往技能。
(三)策略三:關注游戲秩序,幫助建立社會規則意識
幼兒期的孩子“自我中心”傾向明顯,在角色游戲中經常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導致由于角色分配不當或是對于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社會職責不明確等原因經常會與其他幼兒發生意見上的分歧,引起幼兒之間的交往矛盾,使游戲秩序受到一定的威脅,甚至產生負面的游戲行為。為了避免事情的進一步惡化,教師要及時介入并加以制止,運用各種方式幫助幼兒化解交往矛盾,克服自我中心傾向,建立起社會規則意識,培養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四)策略四:關注游戲情節發展,創設社會性交往情境
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出現游戲情節停滯不前,還有可能是因為缺乏社會性交往情境,使幼兒難以“入戲”。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角色游戲情節的展開,并進而影響兒童在游戲中的社會交往行為,幼兒之間的互動往往只停留在最初級的水平上,難以有更進一步的有效的社會交往。此時教師便可以及時幫助幼兒創設各種社會性交往情境,將不知道如何延續游戲情節的幼兒有意識地帶入到一個新的情境中去,使停滯的游戲內容和幼兒交往得以延續。
(五)策略五:關注游戲情節發展,拓展其社會生活經驗
角色游戲的豐富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幼兒的社會生活經驗,平日積累的生活經驗在角色游戲中通過反復練習又能反作用于幼兒的真實生活,幼兒通過角色扮演體會這些角色的態度、行為特點,從而使自己對于這些角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建構自己對于周圍社會生活的理解,進一步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因此在開展各類角色游戲時,教師要注意關注幼兒游戲經驗的需要,通過社會參觀、一日活動、言傳身教滲透等多種途徑及時幫助幼兒積累社會生活經驗。
案例2:
時間:2017年10月18日
地點:Z幼兒園大五班
對象:謝老師(教齡14年)、香香、小宇
娃娃家的小朋友邀請謝老師去做客,飯菜已經擺了一桌子,“爺爺”在掃地,見謝老師一進門,“媽媽”和“孩子”都招呼謝老師坐下吃飯,而扮“爺爺”的小宇還在忙。謝老師忙站起來說:“爺爺歲數大,您先坐這兒吃吧!”看到謝老師這樣尊敬爺爺,當孫女的香香趕緊過來說:“爺爺您辛苦了,我幫您捶捶背吧。”說完伸出小手給小宇捶背,小宇樂得眉開眼笑。
以上案例中游戲情節單調,都是源于缺乏先前的社會生活經驗,教師及時發現這一問題,并擅于運用各種方式幫助幼兒獲得預先經驗積累。如案例2中,謝老師通過在游戲中尊敬老人的行為榜樣示范作用,啟發和引導幼兒創造性地模仿老師對老人的關心和愛護,并通過角色地反復演練和實踐將這一良好習慣延續至現實生活中去,提升幼兒地人際交往智能。
三、小結
總而言之,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象,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印象的一種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再現活動。游戲的主題、角色、情節、使用的材料均與社會生活有關,所以在角色游戲中能夠很好地發展幼兒的社會性,培養幼兒的現代意識。因此,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隨時觀察,把握時間,指導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社會性發展。
可見,教師的“介入”與“不介入”都應本著尊重幼兒的意愿,支持幼兒的游戲行為的意念,注意觀察幼兒對于教師指導的需求,避免不必要的無效干擾,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名“不速之客”,而應成為幼兒游戲的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扶持者、提供者、咨詢者、指導者。當然,只有教師具備了有效的指導策略和能力,才能在“介入”時機來臨之際做出正確的指導,適時地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以及身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