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燕

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并執著追求的目標。實現課堂高效性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為了讓學生主動地學,高效地學,扎實地學,在實踐中發現使用導學案效益的最大化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那么如何發揮導學案的積極作用,促進高效課堂得以構建呢?下面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深刻理解教材,編好導學案,為實現高效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媒介,無論是導學案的編寫還是學生的學習都離不開教材。因此,在編寫導學案前教師要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把握教材內容、教學要求,切實認真地備好教材,為導學案的編寫打好基礎。
其次,導學案的編寫既要從教材出發,又不能拘泥教材。我們要根據每節課的特點和不同的學生,靈活地處理教材,使教材中深奧的、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應作適當的提示,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圓的面積》這一課,課前設計導學,我們學過用割補、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來推導他們的面積,那么我們能不能也用轉化的方法,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呢?這樣設計,能讓學生摸著“石頭”過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為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抓好課堂教學,用好導學案,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
1.課前預習
導學案提前一天發給學生,讓學生先預習。 在上課前將導學案收回批改,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發現并整理出學生在預習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教學, 從而使課堂效益最大化。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收上導學案發現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不夠深入,于是我調整了課堂教學,上課時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小棒和接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需要多少根什么樣的小棒和幾個接頭能拼成長方體和正方體,然后讓學生實際操作。另外還準備一些橡皮泥和卡紙,讓學生自由捏出、拼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通過這樣的操作,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有了深入的認識。
2.課堂交流和展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在交流展示時,教師要深入到各小組傾聽,與學生共同研討,引導學生解決預習中的疑難問題。比如:在教學《生活中的比》一課時,我讓學生課前觀察教材第69頁的圖形,并完成填空,圖形A:長÷寬=( )÷( )=( ) 圖形B:長÷寬=( )÷( )=( ) 圖形D:長÷寬=( )÷( )=( ) 圖形C:長÷寬=( )÷( )=( ) 圖形E:長÷寬=( )÷( )=( ),課堂上小組內互相交流,充分展示學生學習中的理解、看法和收獲,通過交流討論,學生得知為什么A、B、D三個長方形很像,而C、E與它們不像。這樣,導學案與課堂教學完美結合,這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也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
3.當堂檢測,鞏固新知
維納曾說過:一個有效的行為必須通過某種反饋過程來取得信息,從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經達到。當堂檢測是導學案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能反饋出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識,是否實現了課堂的高效。當堂檢測的題目要緊扣目標,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以搜集答題信息,然后小組討論,最后教師講評。比如:在教學完《分數混合運算二》后,我設置了2道檢測題:
(一)填空
1.實際比計劃增產 ,這里把( )看作單位“1”,增產的產量是( )的( ),實際產量是計劃的( )。
2.比8米多 是( )米。
3.12×( + )=12× +12× ,這是根據乘法的( )計算的。
(二)看圖列式計算
通過這樣的檢測,學生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教師也了解了學生的掌握情況,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寫好導學反思,完善好導學案,有利于高效課堂的再提高
有人說:“經驗+反思=成長”。 要想打造更高效的課堂,教師要把經驗上升為理論,并指導自己的教學,所以導學反思不容忽視。教師必須寫好每堂課的導學反思,記錄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從而更好地總結經驗,更好地提高我們駕馭課堂的能力。同時,完善好導學案,經常思考:組織導學案有哪些方法?學法上有何創新?啟發是否得當?設計是否合理?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使導學案更加有效,使課堂效率更高。
總之,通過導學案教學,有效地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合理利用導學案這個導航儀,讓學生主動地學,高效地學,扎實地學,發揮導學案的積極作用,努力提高課堂效率,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