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數學猜想實際上是一種數學想象,是人的思維在探索數學規律、本質時的一種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實經驗基礎上,運用非邏輯手段而得到的一種假定,是一種合理推理。我們應該將“猜想”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之中,教師教猜想,學生學猜想,在“猜想——驗證”式的學習方式中獲得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并且在學習中獲得愉悅且有成就感的情感體驗。接下來就猜想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談點個人見解。
一、在“猜想——驗證”螺旋式中學習猜想
教師呈現有利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與驗證的數學學習材料,學生大膽猜想,猜想數學規律,猜想特殊性質,猜想解題方法,猜想問題結果,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進行驗證,修正猜想,再驗證,學生在不斷的猜想——驗證的過程中發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
如我在教學西師版三年級《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猜想—驗證”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驗證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猜想在數學課堂中綻放火花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猜想,關鍵是在教師在開放心態下,通過正確的引導,誘發學生大膽的猜想。
1.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在眾多引入新課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獨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學生的心弦,使其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從而步入學習的最佳境地。數學猜想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投身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去。
又如我在教學《可能性的大小》這一堂課中,老師先把球放到盒子里,讓學生目睹老師放進去了幾種不同顏色的球,然后讓學生猜:任意摸一個球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還可以摸到什么球?通過多次猜想、實驗操作,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可能性大小的分析。然后追問,摸到什么顏色的球可能性大。還是讓學生猜,但這次猜,學生可以根據剛才的游戲得出的數據分析,對這次摸到的結果就有了猜測的理論依據;摸到什么顏色的球的可能性大,摸到什么顏色的球的可能性小。學生在一次次的猜想驗證中興致高漲,可能性的大小也在一次次的猜想、驗證中逐漸明朗。這樣通過猜想的滲透教學,使學生初步勾勒出知識的輪廓,從整體上了解所學的內容,啟動了學生思維的閘門,使其思維處于亢奮狀態。
2.猜想在新知學習中的運用
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加入“數學猜想”這一催化劑,可以促進學生多角度思維,加快大腦中表象形成的速度,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而得出結論;數學猜想能縮短學生解決問題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猜想能促使學生產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提高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3.猜想在新知鞏固中的運用
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是當今素質教育研究的重點。因此,教師要采取多種手段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疏通學生潛能涌動的通道,以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猜想,在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潛能的最佳環節之一——知識鞏固階段,調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數學信息(概念、性質),并對之進行移動和重組,開拓新思路,從而獲得突破性的結論。
如我經常設計一些活潑的情境題、開放題,引導學生猜想,有這樣一道題:“學校圍墻外面是大片草地,一只羊拴在樁上,繩凈長5米,這只羊可在多大面積吃到草?”學生們動手尋找答案,很快學生提出猜想:要求這只羊可在多大面積吃到草,就是求以繩長5米為半徑的圓的面積。過了一會兒,又有一位學生提出的猜想更為新穎別致、別出心裁。他說:“羊吃草有無數種情況。”并畫出了一組圖形,這種由圖形表達的結論充分展示了學生無法估量的創造潛能。對他猜想的構思、生成過程及其所經歷的體驗也只可意會,無法言傳。
三、猜想在開放心態中結果
在“猜想——驗證”螺旋式中學習猜想;“猜想”在數學課堂中綻放火花,課堂關注新課引入、新知學習、新知鞏固;“猜想”在開放心態中結果,給予學生猜想的時空,允許學生在猜想中出錯。
1.給足學生猜想的時空
學生在課堂上是學習的主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改進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單一教學方式。數學猜想是學生對數學問題的主動探索,要引導學生進行猜想,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猜想,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通過猜想,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欲望。因此,教師要為學生進行猜想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2.允許學生猜想中出錯
數學學習是一個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各不相同,但要通過他們的主動參與,包括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和自我反思等,去構建數學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錯,教師要以積極的心態去聆聽學生的猜想,允許學生有錯誤,不求全責備,充分鼓勵他們猜想,讓學生勇敢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猜想,鍛煉他們的思維。
總之,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它需要我們數學教師長期鍥而不舍努力。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猜想教學,這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策略之一,也是培養二十一世紀創造性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