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煥財
閱讀是獲取信息、認知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喜好閱讀的人,在博采、怡情的過程中可以長才,與人交流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為人處世行方思遠、左右逢源;喜好閱讀的人,時刻在與高尚的人對話,生活中總是開眉展眼、怡然自得,任何情況下都不存在孤單。
閱讀教學,則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舉足輕重。
應該培養學生的哪些閱讀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關于初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這樣定位的: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這樣一個目標的提出既向教師和學生發出新的挑戰,又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作為承擔語文教學的教師責無旁貸。
一、創設情境,償其大欲
1.創設故事情境
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僅靠對課文詞句的斟酌是難以奏效的。要取得事半功倍效果,需要迎合學生的好奇心,需要設身處地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讓學生身臨其境。
2.創設表演情境
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發揮自己的才智,善于把字面語言變為直觀的藝術形象,那一定會給學生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如教話劇《<陳毅市長>選場》時,我就安排了“排演話劇”這一環節:分組進行,全班參與,表現出色的小組還可以登臺演出。
3.創設競賽情境
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運用競賽手段,讓學生在一種緊張的競賽情境中去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其主動性和對知識探尋欲望。如教《背影》一課,我把學生分為八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到文中搜索“背影”和“流淚”各出現了幾次?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現的?學生爭先恐后地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問題很快就圓滿解決。
二、憑借文本,因勢利導
新的教育理念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因此,教師在實施教學時,一定要少講精講,力避題海戰術,要立足文本,因勢利導,鼓勵學生主動出擊,闡述自己的觀點,廣泛地進行生生之間或師生之間多維信息交流,磨礪學生創造性思維,從而實現培養閱讀能力之目的。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新形勢下學生閱讀能力的重心應放在創造能力的培養上。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倡導學生思考問題時要獨辟蹊徑,非常規出牌。
三、依托網絡,開拓視野
1.教師授課盡可能使用多媒體,使教學更直觀、生動形象
教學中,教師在文本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圖片、聲音、視頻等媒體信息,使教學產生圖文并茂、聲情并茂的效果,讓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體會感情,感受意境,從而更好地理解、品味課文。如教學《竹影》這篇課文, 其中有個教學重點是:說說中國畫與西洋畫有何不同特點。這個問題對于一個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和抽象的。于是我就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三組圖片:風景、人物、靜物,每組中都是列舉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名作,把兩者形成對比,并配置背景音樂《二泉映月》,再加之教師的旁白,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然后再返回到文本,借助文本中的詞句概括出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西洋畫像照相,重寫實;中國畫像符號,重寫意。
2.利用教室網絡平臺師生互動,共享網絡閱讀資源
在網絡環境下,師生可以非常方便地調動與教材有關的海量資料,大大拓寬學習的領域。合理利用這一優勢,語文課堂將精彩無限。但網絡上信息繁多,如果任由學生“沖浪”, 信馬由韁,很容易造成低效甚至無效勞動,所以,教師可以預先篩選下載網絡上精品資源,建立教學資源庫,既不用油印又方便學習,環保、快捷、高效。
3.?學生課余自覺搜索網絡,獨立閱讀
時代在變,生活日新月異,閱讀的方式也在悄悄地改變著。網絡的連接,信息的共享,使“網絡閱讀”這一構想成為現實。網絡閱讀以其容量大、內容豐富,可以滿足不同學生不同的閱讀需求,使學生在閱讀內容的選擇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因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正如古語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利用網絡資源,把音、行、動、靜完美地結合起來,以生動鮮艷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輕松愉快的閱讀環境,以其獨特地感染力吸引了學生,成效不言而喻。
利用網絡擴展閱讀,不僅提高了閱讀能力,而且可以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從而誘發寫作靈感,也帶動了寫作水平的提高。
四、博聞強識,無師自通
我們的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時,一定要少些分析、少些做題,騰出時間,放心大膽地讓學生去讀書,博覽群書。就像陶行知先生說的:解放孩子的手,讓他們隨意的去觸摸,解放孩子的腳讓他們自由的奔跑,解放他們的頭腦讓他們自由的想象。
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如童話、寓言、故事、小小說、散文、詩歌等。為了獲得更多的鮮活讀物,學校和教師要疏通各種渠道。如,開放學校圖書館、閱覽室,挖掘班上圖書資源,采取學生之間互換交流的辦法,人人一本,班上五十人你就能讀到五十本書。還可以讓學生兵教兵,一個學生把自己讀的著作講給其他同學聽,這樣每人講一個,久而久之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其次,讓學生選擇性地讀一些健康有益的、古今中外的名著。每學年至少閱讀三四部大部頭的名著。教師要教給學生必要的讀書方法。如每讀完一本書,要想一想從中我學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啟發。還要讓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記好詞佳句,記感人之處,記故事梗概,記人物關系及性格特征,記收獲感受等。
有了量的積累,也自然會達到質的飛躍。 何愁閱讀能力不能提高?讓我們的學生去品嘗閱讀的快樂,感受人類文明的博大精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