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戲劇是一門古老而傳統的綜合藝術。它融合了文學、表演、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元素,在豐富學生對歷史、社會、人生的認識,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審美人格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考試題幾乎不直接考查戲劇文本,戲劇選文的教學在實際教學中一直被忽視。
綜觀近年對高中語文教學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有關高中戲劇教學方面的研究總體來說是不大受研究者青睞的,研究成果相對于其它文體而言也是相當少的,特別是把戲劇教學的理論和戲劇教學的實際結合起來的研究成果更為稀少。因此,對戲劇文學作品進行相關教學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在此,筆者針對戲劇文學作品提出“問題式教學法”的教學策略,以期戲劇選文的教學能夠得到重視,使戲劇藝術的真正魅力能得以真正體現。
(一)高中語文戲劇教學現狀
新課標的要求和高考導向之間的矛盾是戲劇作品在教學中得不到重視的最大阻礙。從課程安排上來說,戲劇文學作品的選編數量相對于詩歌、散文、小說等其他文體來說是非常少的。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只挑選了3個劇本中的片段,分別是《竇娥冤》《哈姆雷特》《雷雨》,安排在必修4第一單元。從教學方法上說,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以文學欣賞為主,側重理論分析,缺少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從教學內容上說,戲劇單元呈現出比其他的文學類文本更大的隨意性。總之,在實際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和學生對戲劇文學作品的教學和學習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興趣,課堂教學情況不容樂觀。正因為目前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方面存在的局限,才導致學生不能真正體驗戲劇的魅力。
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人文屬性,使其在“教育為人”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義不容辭的義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學生主體發展,戲劇文學作品教學現狀,都迫切要求教師自下而上地建設可資借鑒的教學內容。
(二)“問題式”教學法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出“發現法”,即“問題法”。他強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在創設教學條件、環境的基礎上提出一些事實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通過自己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好的模式同科學方法有聯系,它體現著一定的規律性。我們要善于運用模式,這就是既掌握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泥于模式,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活用模式。”這種學習理念,注重學習過程、注重學生學習潛能自主發揮,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一味講解的弊端,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方面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新課標中規定,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教師當然必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教師必須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而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時,要以校情、學情為出發點,堅持以學生為主,從具體的文本出發,創設自主情境營造學習氛圍,抓住契機適當引導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自主完成知識的構建。
(三)戲劇文學作品“問題式”教學方法問題設置建議
語文教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文化的傳遞過程,它承擔著傳承與探索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使命。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結構的過程,“教師要由知識的傳遞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應當在教學中采取全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此之上提出自己關于戲劇文學作品教學的問題設置建議。
選入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的三篇戲劇《竇娥冤》《雷雨》《哈姆雷特》,涵蓋古今中外,按戲劇沖突的性質及效果分類可以歸為悲劇。所以,對這個單元的戲劇作品的教學,我們就是回歸到悲劇性的本質認識上來。魯迅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悲劇教學中,首先要展現主體的價值性,讓學生對悲劇形象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然后通過情節分析,發現主體和客體環境的矛盾沖突,揭示客體的毀滅性。
1.展現主體的價值性
任何一個悲劇人物,不論是王公貴族、英雄豪杰、還是閨閣女子、奴隸平民,無一例外地都是有價值的人,否則他們就失去了悲劇性人物最起碼的資格。人物的價值性揭示得越充分,他(她)所遭受毀滅給人的悲痛感也就越強烈。
例如,在《孔雀東南飛》的教學中,要想揭示愛情悲劇,首先要建立起悲劇性人物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價值感。劉蘭芝外形氣質佳、勤勞善良、知書達理,焦仲卿與劉蘭芝夫妻情深、對待感情忠誠堅貞。基于這樣的價值感的分析,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毀滅”的痛苦。
2.揭示客體的毀滅性
認識了悲劇性人物的價值后,就要引導學生帶著情感去體驗悲劇性人物被毀滅的悲慘性,從而展現客體的毀滅性。所以,教學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帶領學生進入或補充悲劇的情節,去體會每個情節以及每個細節蘊含的深意,去探究悲劇根源——客體環境或對立勢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去接近并體驗悲劇人物所有的辛酸苦難,對悲劇人物產生與自己相似的認同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獲得憐憫、恐懼等悲劇美感。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人。新課程理念下的戲劇教學,應該是以閱讀經典戲劇文學作品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鑒賞戲劇的文學性,藝術性,輔之欣賞戲劇、編演戲劇、創作戲劇等教學手段,提高戲劇教學水平,完善學生的審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