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發展,西部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兒童愈來愈多,再加之農村人口大量涌進城鎮購物置業,城鎮學校的班額越來越大,課堂教學出現一些前所未有的問題: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習慣差異較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多種多樣…而現在的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很多知識都不再像原來那樣以知識點的形式出現在教材中,這樣就讓許多學習能力有限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理解、總結和掌握相應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的老師在進行知識的總結方面仍然采用了大段大段的文字內容讓學生去背誦,對于一部分記憶能力比較好和已經掌握了知識的學生來說不算一回事,但對于學習能力欠佳、學習上惰性比較強的或者沒有理解這部分知識的學生來說,要讓他們去記住、掌握這大段大段的文字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孩子們會因為不想記憶這些繁瑣的內容而產生厭學心理。
小學低段在學習年月日時,有一句總結大小月規律的口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其實大都知道臘月是我國農歷十二月而并非公歷的十二月,但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只知道這就是十二月,十二月就有三十一天,雖然在這個地方編者并沒有考慮農歷和公歷的問題,但是這樣比較押韻的順口溜讓學生能很快的知道哪些月份是大月。同樣的在小學數學中還有許多知識也可以采用口訣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采用“抓重點、巧總結”的方式讓孩子們用口訣的形式去學習,很容易理解、掌握知識,并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要讓學生能用口訣總結知識就必須先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找重點,對于每一個知識來說,都有比較重要的、規律性的字詞,只有學生找準了這些重點字詞,他才能進行總結。比如學生在學習“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這一知識時,首先這個課題就讓學生不適應,冗長的文字沒有一點新鮮感,我在教學時給學生出示的課題是“愛闖禍的小數點。”在教材中有這樣的幾段文字對這一知識進行了總結:“小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就縮小到它的十分之一;小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小數就縮小到它的百分之一;小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小數就縮小到它的千分之一…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小數就擴大10倍;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小數就擴大100倍;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小數就擴大1000倍…”,如果要讓學生去記憶這些內容,學生會覺得非常的枯燥乏味,甚至討厭學習數學。我在進行這一部分內容時,就采用了“抓重點、巧總結”的方式:例題教學完后讓學生思考調皮的小數點往哪邊跑了?小數怎么變化了?然后讓學生討論、匯報,最后通過學生的總結編出“小數點闖禍歌”:“小數點愛闖禍,左移縮右移擴,一十、二百、三千、四萬不會錯,遇到位數不夠了,請0先生來補過。”
再比如小學五年級下冊關于3的倍數的特征教學,教材中有一句話對3的倍數的特征進行了總結:“一個數各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對于這句象繞口令式的話語,學生很難迅速理解,并且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學生就會機械的使用知識點,比如要判斷9636996是不是3的倍數時,學社就會一味的做加法:9+6+3+6+9+9+6=48,其實我們認真觀察就會發現上面這個數的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字都是3的倍數,無論怎樣加都是3的倍數,所以在對上面這個知識的應用中老師可以通過一些實例引導學生總結:在判斷是不是3的倍數時可以先去掉0、3、6、9四個數字,把其他的數字加起來再判斷會比較容易。因而,我在教學這個內容時又與學生總結了一條口訣式的話語:“首先去0、3、6和9,剩下數字分組走,同組三個串一串兒,組別不同各出一個湊一對兒。”
另外在圖形教學中我也采用了“抓重點、巧總結”的方式,讓學生對比較抽象的一些公式進行總結,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小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小學生最容易出錯的知識之一,在大多數學生已經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識之后,教材里使用了計算公式對長方體的表面積進行了總結,但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在使用這一公式時張冠李戴,始終搞不清楚是怎樣算的,因而在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我還是先引導學生發現:長方體的長、寬、高三個量每兩個量乘一次之后,把三個積加起來再乘二,然后總結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口訣:“兩兩相乘、求和乘二。”
通過以上實例,我認為在使用“抓重點、巧總結”的教學方式中,除了能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學會讀書、學會學習、學會總結,利用有限的字詞總結枯燥乏味的概念和規律性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部分學生肯定存在背知識的現象,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避免填鴨式的學習的唯一方法是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主動學習、并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而采用順口溜的方式正好迎合了學生的胃口,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學習數學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