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清倩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一個首要問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由應試教育走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一項偉大的工程。我國的教育素以嚴謹而著稱于世,但在培養學生創新開拓能力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由此看來,應試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誤導了全社會各教育系統的內部功能,使教育培養目標偏低,如果長期下去,必將延誤了一代人的成長與發展,也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便成為全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而教師作為素質教育的直接操作者和指揮者,應做到樹立角色意識,明確角色定位,確立角色形象,進入角色行為,轉換角色刻不容緩。為實現以上目標,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己,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賞識學生,構建新型的、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平臺。只有教師在素質教育中真正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切實承擔起教書育人、傳承文化的重任,才能使素質教育得以真正實施。這就需要教師在素質教育下做好自己角色的轉型定位。
一、教師應是學生人格的尊重者
新課程強調尊重和贊賞學生,即尊重每一位學生獨立的人格尊嚴和人生價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在新課改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由質疑、自由爭辯、自由發表意見。正是這種和諧、真誠和寬松的課堂氛圍,形成一種促進學生“完善個性,尊重人格,崇尚自由”的教育氛圍。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善于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位置上,努力理解學生,就能與學生達到心靈相息,合同一體的教育之境。學生一旦得到老師的理解、尊重和關愛,就能充分發現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展現自我的獨特才能與價值,從而提高自我教育和學習的能力,進而向自我人生的完美發展,這才真正達到了我們學校“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目標。
二、教師應是提高自身素養的示范者
教師教育學生更重要的是使用自己的品德、修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學生,如何對學生產生正面的影響呢?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的修養。
三、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學生學習方式改變的關鍵是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育中彰顯并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創設一個寬松、和諧、充滿信任的氛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給他們提供充分的個性發展的空間。
教師的根本任務應該是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課堂上,教師通過引導點撥,提高教學效率,發展學生智能。充分讓學生自己看、自由說、自主操作、自我反思,這樣學生就會樂于接受教育,勇于表現自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力,逐漸學會探索式學習,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教師要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變 “知識本位”為“全面提高”。
四、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合作與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合作者,雙方建立人文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在信任、理解和寬容的學習氛圍中受到鼓勵和鼓舞,得到賞識與尊重,得到指導和建議,教師與學生在相互合作中互相尊重,互相賞識,教師與學生共享知識大餐,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轉化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變“教師主體”為“學生主體”。
五、教師應是學生情感世界的共鳴者
新課程改革所熱切呼喚的教育真諦之一便是“愛的教育”。因為愛的教育是人性深處的情感教育,是教師的情感深處乃至整個精神世界的健全與完滿程度的體現。只有教師能夠懂得“換位思考”,善于傾聽學生的呼聲,把握學生稍縱即逝的靈感,積極尋找師生二者情感世界的共鳴圈,才能始終如一同學生站在同一感情線上,也才能使師生情感與心靈深處達到最微妙的相互融合與共鳴。惟有飽含師生情感共鳴的學習,學生的整個學習歷程才會最高效、最富生命力,才最有意義,才能同學生自身個性、生活、生成、成長聯系起來。同時,這也是中國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角色的靈魂性定位,是教育生命本真性的回歸! 六、六、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自視是傳承知識的圣者,學生則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而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平等互動,教師僅僅是組織者而已,這是一個靈動的,變化的過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如“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同桌交流”等。教師首先隨時洞察和把握學生的思維情境,及時調整教學導向。并且要積極主動地創設氛圍,使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把握好課堂的節奏,使課堂的教學有序進行,而不是一片混亂,這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在自主性學習中,教師應著重幫助學生制定切實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學習方法,充分信任學生,并注意到個體與整體的差異,因人施教,點面結合。
七、教師應是學生自主探究的引導者
自古以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學生已形成“教師權威”的定勢。教師特別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看重教學的效果。
新課標要求改變教師的儼然形象,充當學生自主探究的引導者。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是為了不教”。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常引導學生學會借助工具書、參考資料解決在學習中碰到的問題,經常引導學生善于運用教師教給的學習方法,在自己的學習中靈活運用,形成知識社會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學能力、技術能力,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念、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心,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從而真正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終身學習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