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轉眼我的廣東省高中政治教師工作室掛牌成立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了,先后完成了來自全省各地市六批次高中政治骨干教師跟崗學員的培訓工作,名師工作室不是高高在上的專家實驗室,也不是精心呵護的溫室大棚,無論是成員層次的組成、研究方法的運用,它都應該成為從科研成果到實踐運用的紐帶與橋梁,更好地、更多地為普通教師改善教育教學行為提供幫助與保障,充分發揮工作室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我也把工作室作為自己提升的一個平臺,告誡自己,不要種了別人的地卻荒了自己的田.工作室承載著培養好老師的責任,怎樣才是一位好老師的標準呢?我想,好老師應該是這樣的:好老師不忘初心,牢記教育的本真,他(她)知識廣博、業務精湛,勇于創新、充滿愛心,好老師與“出身”無關,好老師心中有“詩”和遠方,好老師善教能研,好老師不為名所困,做最好的自己。基于此,我給工作室的定位就是六個字:“平臺、追求、境界”。
一、工作室是一個多維團隊協同發展的平臺
(1)學員培養方面
完成帶崗任務,讓省廳和承辦院校領導滿意。
學員朱小蘭說“劉老師在報告中勉勵各位學員要保持特色,做一個“好色”的老師,逐漸樹立并發揮好自己的教學風格,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向名師方向奮進。全體學員以熱烈的掌聲對劉老師的具有高度與廣度的精彩報告表示感謝,掌聲中,有一份發自內心對名師指點的尊重,更有一份對自我成就與發展的希冀與寄盼”;學員羅建平在跟崗日志上寫道“通過工作室一系列的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培訓,極大地鍛煉了我們處理教材和調控課堂教學的能力”;學員邵振喬老師覺得跟崗學習使自己“更加明確了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現在這些學員大都成了當地的教學骨干和學科帶頭人。
(2)科組帶動方面:讓學校領導滿意,樂意大力支持我們
“工作室”是陣地,是舞臺,我以為“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精心教學才是立身之本,鐘情教研才是發展之基。我們在這個教研合一的舞臺上開展多向交流,博采教育精華,拓展教育視野,綻放教育機智。以工作室為平臺,我和我們科組長邵弘老師帶領本科組老師共同探討,互幫互學,無論是高一高二的聯考還是高三的一模二模考試,我們政治組的成績均可圈可點。
(3)主持人自我提升方面
讓自己滿意,不要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在這個平臺上,我把“被他人學習”的過程當做梳理、總結和提升自己的一個契機,從而推動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突破,不斷成長。因為有這樣的定位,真正實現:讓骨干教師成名,讓名師更出名。
二、工作室代表一種追求:有情、有趣、有效
1.以情優教,感受有情而非冰冷的政治課堂
2.以趣渡學,享受有趣而非枯燥的政治課堂
3.整合提效,實現有效的政治課堂
4.廣東省劉小紅工作室課例研討活動基本流程:
(1)個人備課
(2)組內說課(必須制作PPT鋪助說課)
(3)第一次改課(組長把關)
(4)上課(印發教學設計給聽課老師)、聽課
(5)評課交流(班長組織,先分組交流,然后小組匯報,最后主持人點評并總結)
(6)第二次改課(強調趁熱打鐵)
(7)形成成果(撰寫論文、教學案例)。
其中,“評課交流”環節很重要,主要是肯定優點,給予建議,指出問題,促其改進。
三、工作室向往一種境界
嘗試從藝術、哲學、人文的角度審視教學,追求高品位的教學之“道”,即有道教學。所謂“有道教學”就是,在教得“專業”“有效”的基礎上,圍繞立德樹人方針和核心素養的培養,繼續追求更高層次的教學品質。
四、我在“被學習”過程中得到的幾點感悟
第一,讀書和研究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只要堅持讀書和研究,哪怕是底起點也同樣可以先到達成功的彼岸,回想起近三十年前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日子,剛工作的學校是一個非名牌中學,來到這里任教青澀而又惶恐,但心懷教育理想的我持之以恒地學習,不畏困難參加各級各類的教學大比武,筆耕不輟,撰寫各級各類刊物的教學心得論文,辛苦努力終于換來了各種回報,我先后摘取了省教學大比武特等獎、一二等獎等多項桂冠,也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了數篇各級各類教學論文,并先后被評為市學科帶頭人、省高中骨干教師,國家特級教師等多項榮譽,正所謂“優秀與出身無關”。我將“學習”和“研究”融入跟崗指導過程,每年在骨干教師跟崗學習開班儀式上,我都會布置一項特殊的跟崗作業——讀書并撰寫心得體會。
第二,教師一定要有成果意識。
在帶崗指導過程中,我發現不少骨干教師對要上的匯報課非常重視,課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課也上得精彩,遺憾的是匯報課結束后,教師也就沒事了,這是成果意識淡薄的表現。我每年都會跟學員說:要學會把想過的,做過的變成文字,把它寫出來。我的體會是:教師能寫作,他的學生就會學得更好,教師能走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甚至更遠!教師作為一名專業人員,“寫”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
第三,要有創新意識。
個人功底深淺不一,教學風格各異,面對的學生不同,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人教,課堂效果也不會一樣。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只一味簡單的模仿,甚至直接生搬硬套,依樣畫葫蘆,即便畫得再像,也僅僅是形似而已。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關鍵在于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和優勢,活學活用而不是全部拿來,學會揚棄,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不斷積累經驗,熟能生巧,走出一條出于教學新路。工作室建設也不能單純照搬外地先進經驗,要結合自身情況,勇于創新,突出自己的特色。
身為教師,有幸成為廣東省教師工作室的一員,倍感光榮和責任。我作為一個年到半百離退休為期不遠的老教師,名利于我早已輕如鴻毛,但我們的使命并未就此結束,做為工作室的主持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找到更有靈性和潛質的年輕教師,培養出新一代的優秀主持人來發揮引領作用,為廣東省的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年輕時,我的導師是幫我擺渡引領我到達成功的彼岸成長為優秀教師的人,是我生命中的貴人,而今,到了我們悄無聲息幫助別人從此岸到達彼岸,不求回報的時候,我愿意真正成為年輕教師成長的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