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吉梅
鄉村學校,盡管生源大量的流失,但問題并沒有少,原因就在于許多孩子都不是輕松教育的主兒,否則,也不會給廣大教師帶來新的考驗。
長期耕耘鄉村教育這片熱土,時下形勢最為危險,教師由于長期間沒有優異學生在手上,盡管付出了許多,可惜的是,出力不出貨,難免會急躁、悲觀。也許有人說,不就是這么幾個小毛孩,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們城里一個班就頂得上你們兩個班,都沒覺得痛苦,有啥可以抱怨的呢?
城里教育也存在困境,這樣的現實不容忽略,畢竟,無論什么樣的地區,都存在一些問題家庭的孩子,但有一點我們不可忽略,能夠到城里去就讀的鄉村孩子,絕大多數都是家庭特別重視的,成績與習慣也差不到哪里去。同時,城里教學條件好,師資優秀,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此,每個班級都會有榜樣性的孩子出現。
如今,鄉村學校,許多班級,連選擇一個像樣的班干部都會覺得特別困難,只要稍微打聽、打聽,那些在小學時冒尖的孩子,絕大部分都到城里去了,試想,如此生源的孩子聚在一起,我們的教師能夠產生奇跡,那確實是特別困難的事兒。
不要老是說教育不要唯生源論,事實上,教育的成敗關鍵就在于生源、師資和管理,只有這三方面緊密結合起來,我們才可能讓一所學校保持核心競爭力。然而,鄉村學校,生源大量流失,師資更是參差不齊,再加上走馬燈式的換將,又有哪所學校能夠走出更高的水準呢?
我們這里的教育明顯的是東部遠遠不如西部,難道真的是東部地區的教師不認真或者沒有能力嗎?實際上,只要你注重客觀事實,都會明白,東部交通發達,家庭條件相對好一些,這一切都注定了生源的大量流失,據統計,許多孩子從幼兒園時候起就到城里就讀了,你能怎么辦呢?我走家串戶,思量自己的許多老同學,發現絕大多數人的孩子都不再本地就讀,很大一部分從小就在大城市里,留下來的要么是家庭存在問題者,要么就是一個個外來戶。
最近,我們對全校上下孩子的家庭情況進行了摸底,發現當地留下來的孩子,要么就是父母其中的一方是外地人,要么就是突然遇到了變故,要么就是父母親到這里來打工,那種正常家庭出身的孩子往往只占少部分。試想,家庭關系復雜,教育難度自然會增大。這次,我們班召開家長會,三十多名學生,有幾個家長沒有到場,另外,來的十之八九都是老人和婦女,父親來的只不過是星星點點的四五個,可見,家庭教育沒有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這是最讓人傷腦筋的。問題孩子聚集在一起,我們教育工作者往往會付出更大的心血,至于有沒有多大的作用,誰都很難說清楚。
只要你在鄉村學校,就會發現,一個特別家庭的孩子往往背后就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如果不認真對待,這些孩子就有可能走上岔路,到時想要拯救都無法了。不要老是把孩子出現問題歸結到初中,為啥呢,家庭出問題往往是從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產生的。不是有一種說法,一對年輕夫婦往往結婚七八年之后,由于種種原因產生矛盾,如果不能夠及時處理,說不定家庭就會面臨破碎,這就是所謂的結婚“七年之癢”。
許多孩子之所以性格怪異,問題多多,習慣很差,不就是父母親相互斗氣,不顧孩子的心靈感受,到頭來,要么勞燕分飛,要么在陣痛中選擇維持,殊不知,帶給孩子的傷害恰恰是最大的。當然了,也有孩子,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維持家庭生計,孩子完全是爺爺奶奶等帶大的,想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我看特別困難。
孩子的成長需要大人的陪伴,可惜的是,大人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需要,養而不教,自然不利于其健康成長。愛我你就抱抱我,等到孩子有了自己的思維,他們更需要“愛我你就陪陪我”,試想,如果父母選擇了離異或者在外地不能回家,孩子一個人孤零零地待在家里,你能指望其更好地成長嗎?
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特別的關注,我發現,七八歲的孩子更需要大人去呵護,如果孩子含著眼淚,得到的不是大人的陪伴,而是存在不安全感,試問,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你能指望其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嗎?
絕大多數孩子天資并沒有多大的差異,關鍵在于其學習與生活環境的差異。我在家長會上為啥要強調給孩子一個特別溫馨的學習環境,就希望孩子的父母親能夠戰勝自己的陋習,更好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長。走訪許多家庭,只要學習習慣存在問題的,絕大多數都是學習環境需要改善。有些孩子沒有大人的幫助,學習環境異常糟糕,寫作業、讀書的場所往往隨意性特別強,什么吃的、喝的、玩的東西應有盡有,就算家庭條件再怎么差,幾乎都存在這些問題。
不要以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殊不知,家庭教育不到位,一些懶散的敗家子并不少見。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家長為人本分糊涂,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導致一些孩子自以為是,喜歡貪圖享樂,最終走上了邪路,這樣的惡果由不得人去反思。家庭教育應該從學習環境開始,這就需要大人能夠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主動營造一個溫馨快樂的學習與生活環境,而不是孩子一邊在學習,大人卻在一邊看電視、玩游戲,唯有如此,我們的孩子的心才可能靜下來。
同時,要記住,孩子總是變化的,家庭教育溫馨了,學校人際關系也在不斷地變化,這就需要大人們去觀察,多關注孩子的朋友,多與教師交流其學習情況,不要等到事情發生了,再去抱怨與責怪,殊不知,這時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令人悲哀的是,一些家長,他們往往忽略孩子的習慣養成,總覺得家庭教育可有可無,甚至孩子犯了錯誤,不是主動配合教師,而是幫著孩子去隱瞞或者狡辯,如此言行只能助長孩子的氣焰,最終倒霉的依舊是家庭本身。許多問題孩子背后都有著奇葩的學習生活氛圍,只有認真對待,我們才能夠得到與孩子心有靈犀一點通。
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我們多么希望孩子與父母親在一起,共同享受節日本身帶來的快樂。只有父母親與孩子在一起,而不是讓孩子生活在問題環境中,盡管成長中存在許多困惑,相信,大人與孩子心與心連在一起,又有什么困難不可以克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