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王
一、引言
安全感這個概念我國學者叢中、安莉娟在綜合國內外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神經癥及健康人群的訪談經驗認為: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安全感的相關因素,在安全感現狀調查方面研究偏少。民族學生群體的心理安全感如何?表現出何特點?本調查旨在了解白族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安全感狀況,為白族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提供依據。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安全感量表進行測量,該量表具有較好的效標效度、內容效度、實證效度及信度,被廣泛引用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選取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的劍川一中、金華一中為研究對象(白族學生92.5%,漢族學生7.5%)。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向初一至高三六個年級發放問卷480份進行團體施測,所有被試對本實驗知情同意,施測后收回有效問卷437份回收率達91.04%。將數據錄入計算機,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
三、結果
1.由白族青少年學生安全感量表得分分布情況表可以看出分值低于48分者111人占調查對象的25.4%,這說明白族青少年的安全感水平仍然還有部分個體比較低。
2..不同性別白族青少年學生安全感量表得分比較
由表可得:差異性檢驗發現,性別對總安全感、人際安全、確定控制感影響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差異比較顯著(t=-3.259,p=0.001;t=-3.073,p=0.002;t=-2.988,p=0.003)女生總安全感、人際安全感、確定控制感顯著高于男生。
3.由不同來源白族青少年學生安全感量表得分比較可以看出,城鎮學生的總安全感、人際安全、確定控制感略高于農村學生,差異檢驗發現,城鄉來源影響總安全感、人際安全、確定控制感的差異均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水平。4.對不同年級安全感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從不同年級白族青少年學生安全感量表得分比較表可以看出年級影響總安全感、人際安全感、確定控制感差異均達到統計學顯著水平。
5.經LSD(多重比較)比較,比較顯示初二年級學生的安全感、人際安全、確定控制感最高,高二年級學生的安全感最低。初中學生的安全感、人際安全、確定控制感比高中學生高。
四、分析討論及建議
1.不同性別白族青少年學生安全感分析討論及建議
從研究結果來看,白族青少年女生的總安全感、人際安全、確定控制感都高于男生,這與叢中研究結果是一致的【4】。差異性檢驗發現,在總安全感、人際安全、確定控制感上男女同學差異顯著(t=-3.259,p=0.001;t=-3.073,p=0.002;t=-2.988,p=0.003)。在調查中筆者了解到家庭為孩子提供的情感和信息方面的支持可能是導致白族男生的總安全感、人際安全、確定控制感相對較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此應該創建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盡量減少外出務工的的頻率,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和積極的信息方面的支持。
2.不同年級白族青少年學生安全感分析討論及建議
年級對總安全感、人際安全、確定控制感影響的差異性檢驗發現達到統計學顯著性水平(F=2.812,p=0.016;F=2.636,p=0.023;F=2.759,p=0.018)。經LSD比較,比較顯示高二年級學生的安全感最低。在年級因素中對安全感量表得分進一步分析,分析表明:高二年級學生懼怕與領導交流、在學習生活中感到自己無力應對和處置生活中突如其來的危險;在知識掌握程度上層次較明顯部分學生在考試中遭受挫折,對學習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逐漸顯現,因而在人際交往中體驗到的是不自信、不安全。因此,對高二學生的學習要給以特別關注,在學業上應消除成績失敗引起的對學習灰心、自卑等體驗,在人際交往中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別人多溝通、多交流,教給他們與別人交往的技巧,在交往中相互支持克服自卑感。對存在的人際關系問題,如恐懼感、自卑感、封閉心理、猜疑嫉妒、孤僻自傲等進行心理援助,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調查中筆者在與父母交流中發現,他們認為在物質上對子女好、學習上關心就可以了,而對心理健康則比較陌生,沒有關注。因此應加強父母對心理健康方面知識的了解,條件允許的地方開設短期培訓班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積極與學校、教師配合共同維護好子女的心理健康。
五、結論
1.白族青少年學生的安全感大部分都比較高,但仍有部分學生的安全感還比較低(分值低于48分占25.4%)。
2.白族青少年學生的安全感受到性別、年級因素的影響。女學生的總安全感、人際安全、確定控制感高于男生;初二年級學生的安全感高于其它年級,高二年級學生的安全感比較低,LSD比較發現高二年級學生的人際安全最低(σ = 0.979,p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