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秋鴻
“ 課程領導”是校長課程實踐的一種方式,是校長指引、統領課程改革、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和課程評估等活動行為的總稱,現汲及的“課程領導藝術”界定為課程領導能力、 領導藝術。校長課程領導能力的強弱、領導藝術的高低,決定著課程理念的轉化程度和轉化效率。因此,本人對校長課程領導藝術略談的幾點。
一、觀念更新——校長課程領導的“第一要霧”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更新觀念、改革才有動因、 才有動力。校長作為學校課程改革的領導者,其觀念具有群體影響力。一所學校只有校長的觀念層面上有所突破和轉變,充分認識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全體師生才有實施改革的教育自覺性。因此,更新觀念是校長課程改革的“第一要務”。
校長更新觀念,有兩個含義:一是校長自身的觀念更新。二是校長引領師生群的觀念更新。實現觀念更新,校長要借助兩條途徑:一是學習理論,二是反思實踐。校長要帶領教師認真研讀新“綱要”,踐行新“課標”,明晰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功能.課程管理、課程評估等方面的改革,把握新課程的標準,形成正確的課程觀。校長與教師一起反思當前面臨的教育教學實踐,從分析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入手,尋找課程改革動因。探討課程與學生成長的關系,樹立新型的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變革課程觀,就是形成新的課程功能觀.、評價觀,管理觀。革新課程功能,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革新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分權。校長要做教師的“心理醫生”,經常接受教師的疑難咨詢,不時解開教師的“疙瘩”,排除其自身心理阻力,把學校群體帶入新課程。
二、資源開發——校長課程領導的“源頭活水”
課程形成的來源要素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資源不是自生自滅的,要不斷開發的,校長是開發的主體之一。校長領導著校本課程的創始創生,領導著國家課程的創造性實施,其首要任務就是開發和呈遞充足的課程資源。具體操作中,校長要“引好路、帶好頭、把好關”。首先,校長應指明開發的途徑:一是引導師生開展社會調查,從調查中吸取資源;二是引導師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教學經驗和學習體驗,讓自身的感受轉化為一種課程資源;三是提供師生必要的外部條件,如圖書館、實驗室、閱覽室等;四是引導師生充分利用校外充足的自然及人文資源,如自然風光、民風、民俗、文史掌故、名勝古跡等。其次校長要把好課程資源篩選關,不斷提高課程資源的適切程度。開發的課程資源要能反映教育的理念、社會的發展、學生的需求,要符合學習的整合邏輯、師生的心理邏輯。即課程資源要與社會發展需要和進步方向相“吻合”;要與學生學習的內部條件相“匹配”;要教師教育教學修養相“協調”。
三、評價引導——校長課程領導的“風向標”
課程評價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一環,評價的目標是監控實施質量和把握發展方向。課程評價與課程目標、課程功能密切相關。一方面,評價的結果反作用與實施過程,影響實施目標的達成度,影響課程功能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評價體系的構建受制于課程目標,目標決定評價的標準。校長統領學校課程實施,其評價導向也就成了課程實施的“風向標”。
校長的“風向標”功能應從兩個維度上來體現:一是根據國家的課程目標,正確設定評價標準,這是“定向”;二是運用評價調適不正確的、偏離課程目標的實施行為,這是 ”校正“。新課程設定的培養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持續發展的”四有“新人。因此,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是“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新理念。校長在這一新理念觀照下,應把評價的功能定位在有利于學生發展、教師提高這一重要層面上,不斷改革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課程實施評價,構建起新型的評價體系。校長要努力把課程評價引導到“注重發展評價、注重綜合評價、強調質性評價、強調多元評價”的正確軌道上來。“注重發展評價”就是強化評價的激勵功能,借助評價“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依托評價使教師向專業化發展;“注重綜合評價”就是要把評價的關注點多樣化,把單一的“學業評價”轉化為多樣化的學習品質、學習態度及人生觀、價值觀評價,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注重過程評價”就是把面向“過去”、面向“結果”的評價轉變為面對“來來發展”的評價,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強調質性評價”就是定性、定量評價相結合,不讓學生發展的豐富性、個性化泯滅在抽象的數據中;強調“多元化評價”就是突出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改革校長評價的“一言堂”,把教師、學生、家長多加入到評價主體的行列中去。
四、課堂“診斷”——校長課程領導的“晴雨表”
踐行新課程理念,就是把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就是不斷引導教師以新觀念、新角色再度審視教學過程,詮釋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具體而言,校長“診斷”的“項目”有:教師的教是否關注了學生的學。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變了,教與學的方式也變了,學生應自覺主動地參與到發現、思維、探索的學習過程中,教學過程應是互動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否關注了學習的過程、是否關注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教師是否關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課堂應更多引導學生去觀察、發現、提問,這樣才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在解讀教科書內容的同時,教師是否關注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否強調聯系社會、自然、科技和現實生活;教師是否關注了多種媒體的科學選擇和合理運用;教師是否關注了課堂教學中的過程性評價,讓學生嘗試成功激勵更大的成功。
總之,校長宏觀駕馭新課程實施,轉變觀念是前提、開發資源是保障、改革評價是導向、反饋課堂是調控。這是我個人的幾點看法,作為一校之長只有用科學發展觀,提升領導藝術,才能增強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