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萍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電阻的并聯》,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程序等方面對本節課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電阻的并聯》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職業規劃教材《電工基礎》第二章第四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電路的基本知識、歐姆定律以及電阻的串聯的基礎上而編排的,是歐姆定律的具體應用。本節課結合以前所學的并聯電路的特點,應用歐姆定律,推導出電阻并聯電路的總電阻以及電流、功率的分配關系,既是對以前所學知識和方法的綜合運用,又為以后學習交直流電路的分析奠定基礎。此外,電阻的并聯還與人們的生產技術、科學研究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節課還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包括:并聯電路的電路形式、電路特點、電路的性質以及性質的拓展和應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電阻并聯電路的性質。
(2)能運用性質來解決相關的電路問題。
2.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的理論推導能力及自學能力。
(2)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互助、合作,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重點:并聯電路的性質。
本節難點:并聯電路的電阻分流原理及其運用。
四、教學策略
(一)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已在初中學了兩年的物理,對電學知識,尤其是對電阻的串并聯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同時具備了一定的理論推導能力。但是,由于學生的基礎知識普遍較差,而且認知層次不盡相同。
(二)學法指導
知識是認識主體,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學生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進大腦中,而是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建構新知識。根據本節課的特點,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動手,互幫互助,綜合運用以前所學知識進行理論推導新知識,并將新知識進行拓展運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新知識。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綜合運用趣味教學法、直觀教學法、演示法、啟發教學等教學法,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知識。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播放兩段并聯電路的視頻,通過實驗現象的對比,直觀形象的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并聯電路”,導入新課。同時,讓學生梳理一下串并聯電路的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直觀形象的引入本課。通過知識的梳理,為接下來的新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探求新知
探求新知著重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著重于提高學生對知識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著重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探求新知環節,主要包括電阻并聯電路的3個性質。我把它們分為四部分來處理。
第一部分:電阻并聯電路的總電阻。
1.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已知條件和代求結果。
2.啟發學生在已知條件和代求結果之間找到解決問題的橋梁。
3.學生分組共同合作推導結論,教師對于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
知識拓展:
1.若并聯電路各支路的電阻相等,則并聯電路的總電阻為多少?
2.并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各支路電阻的大小關系是什么?
解決方式:學生合作探討,得出結果,教師給與積極性評價,得出結論,并且板書。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已知條件和代求結果,讓學生在已知條件和代求結果之間搭建起解決問題的橋梁。給學生指出一條解決物理理論推導問題的方法。再讓學生通過合作自主學習,理論推導出新知識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
第二部分:電阻并聯電路的電流分配。難點突破
這一部分既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按以下流程組織學習。
1.讓學生回憶推導的第一個性質的分析方法。
2.學生分組合作,推導出第二個結論。
3.知識延伸,兩個電阻并聯時,分流公式是什么?
4.出示一例題,讓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此知識點的理解,進而突破此重難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已知解決問題的途徑下,發揮自己和小組的才智,自己進行理論推導,掌握物理規律理論推導的方法。用抽象的理論性質來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在練習過程中加深對性質的理解。同時,讓學生通過在練習中的總結、歸納和提升,進而做到對重難點的全面認識和突破。
第三部分:并聯電路的功率分配
經過前面兩性質的推導,學生們完全有能力獨立完成第三個教學任務。
1.學生分組合作推導探討,得結果。
2.教師及時評價,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真正把課堂教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愿學、樂學、學會、學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四部分:性質的拓展運用
1.設置疑問:同學們,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你想一想,要想擴大電流表的量程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辦法?學生討論,展示結果。
2.引導學生通過性質二分析問題,完成學習任務。
【設計意圖】把學來的知識與實踐密切結合,大大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鞏固
【設計意圖】分層次,有梯度的題目設計,引導學生練習、思考、討論、反饋、矯正、強化鞏固當堂知識。另外,通過練習、反饋出當堂弱點,教師及時補救。
(五)課堂小結
1.讓學生在知識方面和思想方面總結本節課的得與失。
2.教師根據學生的總結及時給與積極性評價,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解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小結,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在這一節課中出現的問題及不足,并及時糾正;而教師的補充又能再次強化重、難點,構建知識體系。使本節知識得到進一步內化。
六、課下作業
拓展性作業。
預習性作業。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課本知識解決問題,消化課堂的教學知識,反映出教學效果;同時,通過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求知欲。
七、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