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小細
位于粵東偏北的梅州市,有著大自然造就的山區迤邐風光,但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也使得學校布局分散,教學資源薄弱。對于許多山里娃來說,獲取知識改變命運,長大后走出大山,是他們最迫切的中國夢。然而,想要在偏遠山區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沒有一條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公路”是行不通的。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才能更好地幫助山里娃成就夢想。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增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的要求,為此,推進梅州山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顯而易見。
頂層設計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的巨大動力。梅州有著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教育,在經濟欠發達、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邁上了新臺階。但同時,梅州教育事業發展水平與加快振興發展的迫切需要、與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新要求等還有一定差距,為此,梅州市在政策資金、師資培訓、學科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目前,蕉嶺縣和梅江區已順利通過驗收,成為粵東西北地區首批“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同時扎實做好教育強鎮復評工作,已有83個鎮完成復評工作,占比達75%。而在學校層面,光纖網絡的建設,解決了今后幾年原有以及新增農村偏遠學校(含教學點)的上網問題,爭取實現全市教育上網基本條件的均等化;多媒體等設備的配置和普及,使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的建設一步步實現。城市要發展,教育是基礎,而梅州市政府頂層設計的強化為實現梅州市教育信息化、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教育信息化促進了山區教師的教學方式、教育經驗的改變和發展?,F在,教育信息化正不斷融入到教師教學活動中:上課前,電子備課室、計算機房等設備的配置,讓教師的備課工作更加輕松,備課成果更加豐富、更加完善;課堂上,多媒體、電子白板等交互設備讓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師生之間進行的課堂交互教學讓教育質量明顯提高;而課后,一些學校使用互動反饋設備和利用教學生成性數據對學生評價展開研究,讓教師對學生的課后評價科學化、可視化。此外,網絡教研平臺的搭建,使得教師可以在網上研修交流,拓展了研修模式,突破了時空限制,解決了過往山區教師到城鎮地區培訓學習、教研觀摩的工學矛盾,幫助山區學校教師積淀教育信息化、現代化下的教學經驗。教師是教育的具體執行者,教師的發展與教育的發展是互相促進、不可分割的,教育信息化也是如此,對教學設備等進行信息化升級,使得教師的教學方式、思維等發生信息化改變、發展,從而促進教育從根本上信息化、現代化。
教育信息化能幫助山區學生獲取更多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如今,信息化教學設備的普及,山區教師信息化教學的改變發展,擴展學生們接觸教育資源的途徑,同時也保證了教育資源的質量?,F在,梅州偏遠山區的學生們也能通過大屏幕平板電視和電腦,同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教學模式的進一步革新,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養。目前,梅州的經濟、教育等與珠三角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教育信息化能有效縮小學生在教育資源上差距。
過去十年,教育信息化蓬勃發展;未來十年,教育信息化建設大潮正向我們涌來。潮起正是揚帆時,在“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目標下,我們應當用信息化助力山區教育現代化,讓山區學生通過信息化手段與城區學生共享優質教育,共享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