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紅菊
山西的新課程改革雖然已經實施7年時間了,但是從臨汾地區實行的情況來看,并不樂觀。六本選修教材中有兩本壓根沒用過,其余四本教材中,大部分學校也只是選擇其中一至兩本教材來做高考押寶,從調查結果來看,選修課并沒有給學生選擇的權利,選擇權都在學校和老師那里,而他們選擇的標準則是高考,高考考什么就選什么,學什么,至于學生的喜好那是不可能顧及到的。在高考中,選修課的考試是以材料題的形式出現,四道題中任選一道,分值是15分,選擇性大,分值又不算太多,出題內容又比較靈活,這就導致了學生所學非所考,學不學意義不是很大,所以有部分學生就認為開選修課流于形式,可有可無。因此,無論從選課、上課還是課后考核、評價,都與高考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通過調查分析,目前影響歷史選修模塊實施效果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高考因素
從目前中國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高中歷史教學還是主要受高考指揮棒的約束,人們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一位老師的優劣,都要與所教學生最后的高考成績直接掛鉤,成績好就是名校、名師,成績不好則名譽受損。在這樣的評價體制中,學校、教師、學生一切向高考看齊,似乎也沒有什么不對的。何況現在的高考題出題的模式基本固定,以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為主,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沒必要再在教材的細節上下功夫了。
從高考題中,不難看出,這些考題完全以考查能力為主,材料新,情境新,跟學生們在選修教材里所學內容完全沒有聯系,這就導致了老師和學生在處理、學習選修教材時都不是很認真,甚至有的學生還認為選修課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高考不應站在新課程的對立面上,但是現在的高考制度的確已經成為新課程的阻礙了。
二、師資因素
教師是新課程實施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的專業素質和教育理念直接影響到新課程實施的效果。
我們大部分高中歷史老師接受的主要是通史類的師范教育,而歷史選修課程的專題性特點對一線老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像選修五《探索歷史的奧秘》和選修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等模塊,專業性太強,還吸收了大量史學研究的新成果,這不僅對學生來說是個陌生領域,就連老師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吸收新知的領域。要開設好歷史選修課,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這就需要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優化教師隊伍,但是現在老師們平時工作繁忙,幾乎沒有脫產培訓的機會(何況有些學校領導也不支持),而短期培訓又如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很少能有真正的效果。
除專業素質影響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認為歷史課就應該是老師講,學生聽的課,所以,上課時仍以老師講授為主,從頭講到尾。甚至有些歷史教師認為選修課不重要,一節課的時間能處理幾節課的內容,教學進度過快,學生疲于應付,學生完全處于教師的掌控之中。在這樣急功近利的實用目標下,要實現學生合作探究、素質教育,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從教學實踐來看,整個歷史選修課教學過程帶有明顯的應試傾向,教師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高考分數、人數上,把選修課當成必修課來上,或者部分教師在內容上完全割裂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成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張皮,缺乏對選修內容與必修內容之間有機的整合,這樣歷史選修課要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展的目標就如水中月、鏡中花,很難實現。
三、教材因素
歷史選修模塊共有六本教材,從其內容上來說,突顯了內容豐富、開放靈活,專業性強等優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對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從其實施的效果來看,并不樂觀,由于高考出題范圍是四選一(前四本選修),所以,后面兩本教材幾乎是無人問津,壓根沒有見過。而且很多學校為了教學和評價的方便,通過行政命令把選修內容固定化,選修就成為了必修,所選內容也是一些高考容易得分,內容簡單,易于講授的模塊,而那些對物質設備、師資要求過高的選修模塊,就只好束之高閣了,這自然會影響選修課的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影響歷史選修模塊實施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高考制度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考試和錄取制度不變,那歷史選修模塊的實施效果很難有什么改變。盡管如此,我們作為一線教師,還是要在現有條件下,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育理念,合理地利用和挖掘教材,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盡自己的一份力,相信只要心中抱有希望,總會有實現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