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軟件定義時代
在6月29日開幕的第21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簡稱軟博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的一場主題演講,引起了業界的普遍關注。梅宏院士在演講中強調,“一切皆可編程,萬物皆可互聯,人類進入了軟件定義的時代。”這個時代,從基礎設施的視角來看是“互聯網+”時代,從計算模式的視角來看是云計算時代,從信息應用的視角來看是智能化時代……但從使能技術的視角來看就是軟件定義時代。軟件本身經歷了軟硬件一體化階段(軟件作為硬件附加品存在)、產品化和產業化階段(獨立的產品和巨大的產業),到今天進入了網絡化服務化時代,擴展到互聯網環境,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軟博會現場,ofo展臺現場工作人員介紹,“ofo不僅是共享單車公司,更是軟件公司。”展會期間ofo不僅展示了新一代支持NB-IoT技術的智能鎖終端系統,更亮出硬件系統背后的軟件實力:智能鎖返回的定位信息會在后臺形成熱力圖,系統記錄熱力圖實時變化,并運用深度學習中的卷積神經網絡技術預測用戶的出行需求,從而驅動單車供給最大限度接近用戶需求,提高用戶體驗。共享單車是軟件改變城市交通的一個典型案例。近期無人駕駛正如火如荼,未來私人汽車和公共汽車都可能會退出歷史舞臺,就像今天大家不會每家每戶購買自行車一樣,人們將不再購買小轎車,但將擁有更加高效、直達、個性、智能的出行服務,這就是軟件驅動的城市交通革命,也就是軟件定義城市的開始。
在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工業軟件、智能制造自然成為本屆軟博會的熱點,不僅“軟件定義智能制造館”在展覽現場異常醒目,一場“軟件定義智能制造”的高峰論壇,專家們的精彩觀點更是引發業界普遍思考。工信部信息化與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指出,軟件定義了產品和功能、企業的生產方式和企業的信息能力。就企業而言,重點在于提高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效率,所以資源優化是主要目標。這就要求企業把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軟件定義制造業的關鍵,并實施三大工程:培育互聯網平臺、促進更多中小企業業務系統遷移到互聯網平臺、實施資源回流,形成更多APP,讓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基于平臺上的應用形成一個雙向迭代的機制。專家們認為,“軟件技術已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競爭力!”據介紹,波音公司在波音787的研制中用了8000多種軟件,其中市面上可以買到的CAD等工業軟件不到1000種,剩下的7000多種是波音公司的私有軟件,飛機設計的知識、技術、方法就在這7000多種軟件里,這7000多種軟件市面上看不見,但這些軟件恰恰是波音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毫無疑問,工業“軟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
步入軟件定義時代,我們如何應對?也許梅宏院士給出的四條建議值得業界同仁認真把握:一是深刻理解軟件定義時代的內涵和本質,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貫徹軟件定義理念;二是切實構建自主可控的軟件產業體系,助力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三是推進開源軟件生態建設,構建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四是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大力培育優秀軟件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