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張貴軍,朱永明,張蓬濤,許 皞
(河北農業大學國土資源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基于土地利用轉型的土地多功能轉變與特征分析
——以河北省唐縣為例
趙 麗,張貴軍,朱永明,張蓬濤,許 皞
(河北農業大學國土資源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研究目的:從土地利用轉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演變規律與特征。研究方法:本文以研究區2000年、2007年、2016年三期影像解譯數據,借助ArcGIS 10.0軟件平臺,利用土地利用轉移矩陣,分析2000—2016年土地利用轉型情況;利用三生功能理論和重心遷移理論,劃分生產、生活、生態(簡稱三生)功能用地,分析探討三生功能時空演變特征。結果表明:(1)研究區2000—2016年林地、草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顯著增加,未利用地面積急劇下降,下降比例達41.33%。耕地與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間的轉換主要在中南部地勢平坦地帶,林地、草地與未利用地間的轉化主要在研究區的中部和北部的山地丘陵地帶。(2)鄉鎮土地功能間轉化均表現生產功能用地轉生活功能用地,同時生態功能用地轉生產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產功能用地比例分別增加8.24%和3.43%。研究期內三生功能用地重心均向西北部移動,且緯向移動幅度大于經向移動幅度。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用地重心分別向西北移動2436.56 m、100600.96 m和2022.21 m。(3)生活功能用地中中心城鎮在原空間基礎上向外擴張,農村居民點在原空間上有所收縮,沿交通線發展迅速;生產功能用地擴展方向主要是未利用地,向中北部區域擴展,水源條件為關鍵因素;生態功能用地正逐漸讓步于生產、生活功能用地。研究結論:從土地利用轉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轉變能夠客觀具體的反映土地利用變化動因與發展趨勢,可為區域土地利用與管理提供參考。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轉型;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唐縣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study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multi-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use transi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as follows. The three remote sense images separately from 2000, 2007 and 2016 were interpreted into land use maps based on the ArcGIS 10.0 software platform. Meanwhile,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were used to analyze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from 2000 to 2016. At last, the areas of productive function land, living function land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land were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he three-function theoryand gravity transfer theory, and then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function spaces transformation were exhibi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land use patterns of the study area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2000—2016, the land use areas of woodland, grassland, urban and rural l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the no used land decreased sharply with the rate of 41.33%.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ultivated land to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mainly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flat terrai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mong forest land, grassland and no used land mainly occurred in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hilly areas. 2)Land transformation among different functions in most townships showed that the areas in 2000—2016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s from the productive function land to the living function land, as well as from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land to the productive function land and living function land. The proportions of living function areas and productive function areas increased by 8.24% and 3.43%, respectively. In the study area, the gravity of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 functions moved towards the northwest, and the range of latitude-orientated movement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longitude-orientated movement. The gravity of productive, living and ecological land moved towards the northwest, with the movement extents of 2436.56m, 100600.96m and 2022.21 m, respectively. 3)In the area of living function, the central town expanded outward, while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tracted in the original space and developed rapidly along the transportation lin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production land expansion was transformation from no used land. The production land was extending to the middle north area, and the water source condition was its key factor. Lastl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 was being occupied by the productive and living function areas. In conclusion, the study of land multi-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use transition can objectively and concretely reflect the causes and trends of land use change, which is helpful for regional land use management.
Key words:land use; land use transition; productive function; living function; ecological function; Tang County
土地利用轉型被定義為在經濟社會變化和革新的驅動下,一段時期內與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轉型相對應的區域土地利用由一種形態(含顯性形態和隱性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的過程[1]。土地利用轉型作為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綜合研究的一個新途徑[2],相關理論與研究在逐步完善。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轉型的理論與理念[3-5]、全球化對土地利用轉型的影響,土地利用轉型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影響與評價[6-11],土地利用轉型與鄉村轉型的耦合[12-13]以及農用地轉型、耕地轉型、建設用地轉型的路徑探索[14-17]。土地利用轉型的驅動力量主要源于土地的多功能性,如土地能夠提供農、林、畜、礦等產品,能夠提供生活空間,改善生態環境等,因此土地利用方式與相應覆蓋格局的變化與土地的多功能性緊密相關。目前國內對土地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多功能的定義、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功能演化特征、土地利用功能分類等[18-20]。黨的“十八大”提出“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這是從政策層面對用地格局提出的新要求,此后學術界針對三生功能就理論框架、劃定方法、格局優化、質量評價等方面進行了研究[21-25],但基于土地利用轉型視角對土地多功能轉變進行研究的相對較少,土地空間格局的變化所帶來的土地功能的演變之間是否存在規律可循,以及各功能變化的特征是怎樣的,本文將基于上述問題以河北省唐縣作為研究區域展開研究,尋找區域土地功能演變規律與特征,以期為區域土地綜合利用與管理,制定符合客觀實際的土地利用優化配置對策提供實踐指導和科學依據。
唐縣位于河北省中部,保定市西南部,位于38°37′—39°09′N,114°27′—115°03′E之間。縣域土地總面積1414.21 km2。縣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有山區、丘陵和平原地貌類型,山地大部分地區土層淺,巖石裸露,土壤貧瘠,有機質含量低;丘陵地區土層深,有機質含量較低;平原地區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唐縣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濕熱同期。境內河流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有唐河、清水河等多條水系。年平均降雨量575.00 mm,年平均蒸發量為1520.90 mm,約是年降水量的3倍,冬季和春季降水極為缺乏。
2.1 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以2000年、2007年、2016 年3期遙感影像(TM/ETM+)為數據源①資料來源于http://www.gscloud.cn/。(30 m),影像軌道編號為124/33,綜合云量與植物生產期考慮,選用衛星過景時間為2000年、2007年為9月份,2016年為8月份,最大云量為0.37%。利用 ENVI 4.7對影像的 5、4、3 波段進行假彩色融合,投影為UTM,參考橢球為WGS-橢球。然后根據遙感影像紋理特征,利用 ENVI 4.7對不同用地類型進行監督分類,獲取研究區各期土地利用圖。具體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共 7 種土地利用類型,分類的精度采用Kappa系數檢測,各期該系數值均在0.80以上,滿足分類精度要求。為保證分類的準確性,對分類結果進行抽樣實地驗證,準確率在95%以上。將矢量結果輸出為shp格式后,在Arcgis 10.0平臺下完成對解譯結果的相關統計與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地利用轉移矩陣分析 通過上述獲得的圖件與數據,對研究區3期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分析并構建3期土地利用變化轉移矩陣。通過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計算各類用地轉出率與轉入率。具體公式如下:
式(1)—式(2)中,Pij、P′ij分別為i土地類型轉為j土地類型的轉出率、轉入率;Sij為i土地類型轉出為j土地類型的面積;Si為i土地類型轉出為其他土地類型的總面積;S′ij為i土地類型轉入為j土地類型的面積;Sj為其他土地類型轉入為j土地類型的總面積。
2.2.2 土地功能重心計算 土地功能參照相關文獻[24-26],按照“三生功能”分類,即將土地利用類型按照其所滿足人類需求的不同方面,分為生產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態功能。本文基于滿足主體意愿確定土地類型的主導功能,如耕地以其生產功能為主,但兼具生態功能以及休閑娛樂的生活功能,但就人類意圖而言,主要目的在于滿足人類生存提供糧食產品,因此歸為生產功能(表1)。
表1 三生功能分類Tab.1 Three functions classifcation
土地功能重心變化是研究土地功能空間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里引用人口地理學中常用的人口重心的
計算方法來計算土地功能重心。重心的位置一般是以地圖的經緯度來表示[27]。第t年土地功能重心的經緯度計算方法:
式(3)—式(4)中,Xt、Yt為分別為t年土地功能重心的經緯度坐標;Cti為i鄉鎮的土地功能面積;Xi、Yi分別為i鄉鎮所在地的經緯度坐標。
3.1 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受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影響,唐縣土地利用類型中,不同類型土地分布地域差異明顯,耕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林地、草地則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的山地丘陵區,水域以西大洋水庫為主。未利用集中在北部與中部的山地丘陵區,交通用地集中在城鎮和農村居民點間,起著連通作用。
從表2可知,唐縣2000—2016年土地利用格局變化顯著,林地、草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顯著增加,其中林地、草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面積分別增加21574.24 hm2、19750.7 hm2和9648.63 hm2,所占比例分別增加15.25%、13.97%和6.82%。耕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積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未利用地面積急劇下降。未利用地面積減少58453.04 hm2,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63.81%減少至2016年的22.48%,下降41.33%。
表2 2000—2016年各地類面積及其變化 單位:hm2Tab.2 Changes of land use types in Tang County from 2000 to 2016 unit: hm2
3.2 土地利用類型轉換面積分析
土地利用類型轉換中耕地轉出方向主要為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其次為草地、林地;林地、草地轉出方向主要為耕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轉出方向主要為耕地;水域、交通用地變化相對較小;未利用地以轉出為主,轉出方向主要為草地、林地、耕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
具體的,2000—2007年耕地轉出方向主要為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草地,轉出率分別為51.14%和32.79%。轉入方向主要為未利用地,轉入率達69.36%,意味著轉入耕地中近70%的面積由未利用地轉化而來。林地轉出方向主要為耕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轉出率分別為33.92%、31.83%。草地轉出方向主要為林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轉出方向主要為耕地,轉出率達75.61%。交通用地轉移數量較少,水域轉出方向主要為耕地、未利用地,轉出率分別為55.69%、30.49%。未利用地轉出方向主要為草地、林地、耕地,轉出率分別為35.60%、31.81%和25.38%。
2007—2016年耕地轉出方向主要為草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林地轉出方向主要為草地和未利用地,轉出率分別為43.94%、41.43%;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轉出方向主要為耕地、草地,交通用地面積有了迅速提升,主要轉入方向為城鎮和農村居民點、耕地、未利用地;水域轉出方向主要為未利用地、耕地;未利用地轉出方向主要為草地、林地、耕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
綜上,16年間,建設占用仍是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受“生態退耕”政策影響部分耕地轉為林地、草地,而耕地的補充則主要來自于對未利用地、草地的開發利用,另外近些年土地整治工程使得部分居民點轉為耕地。林、草地面積的增加一是“生態退耕”政策影響,另外未利用地的開發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增加,故林、草地面積增加的主要來源是未利用地和耕地。
3.3 土地利用類型轉換時空分析
為了解不同時期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分布情況,將三期土地利用圖進行疊加分析(圖1,封三)。發現研究區不同時期土地利用類型轉化空間差異明顯。總體而言,土地地類變化主要發生在中部、北部,由于唐縣南部為平原地帶,以城鎮和農村居民點、耕地居多,唐縣的主要耕地也分布與此,土地開發利用相對成熟。中部北部依次為丘陵、山地,利用程度相對較低,是未利用地的主要分布區域。2000—2016年耕地轉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主要分布在南店頭鄉、長古城鄉等中南部地勢相對平坦地帶;耕地轉草地、林地主要分布在迷城鄉、軍城鎮等山地丘陵地帶,與2000年以來國家推行生態退耕政策將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調整為林地、草地有關。轉入耕地的各類土地中未利用地貢獻最大,主要分布在石門鄉、軍城鎮境內水庫河流兩側、西大洋水庫兩側、中部白合鎮境內河流兩側和北部流經黃石口鄉、川里鎮、倒馬關鄉河流兩側。研究期內林地、草地均以轉入為主,大部分由未利用地轉入,另有少量耕地退耕而來。主要分布在唐縣北部石門鄉、倒馬關鄉、羊角鄉和軍城鎮。城鎮和農村居民點轉耕地主要分布在南店頭鄉、北羅鎮和雹水鄉,這一時期對農居點的土地整治起了一定作用。未利用地以轉出為主,以草地居多,主要分布在石門鄉、羊角鄉、軍城鎮、齊家佐鄉等中北部鄉鎮。
3.4 土地功能時空變化分析
3.4.1 土地功能時空變化總體分析 按照表1對研究區三期土地利用類型進行三生功能劃分,從時空演變上看,2000—2016年唐縣的生產功能區、生活功能區進一步擴張,生產功能區比例由2000年的17.31%增至2016年的20.74%,生活功能區由2000年的4.44%增至2016年的12.68%,擴張區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區域、中部區域和境內幾條主要河流兩側。同時可以看到,生活功能區在南部區域擴張明顯,尤其沿S232省道建設用地范圍較2000年、2007年都有明顯增加。另外,隨著“村村通公路”政策的實施,交通用地在全縣范圍均有分布,故而生活功能區在研究區中北部逐漸由零星分布擴展到零散成條分布。由于生活功能區的擴張,使得南部的生產功能區被壓縮,轉而生產功能區向北部擴張,表現尤為明顯的是中東部的高昌鎮和北店頭鄉,以及北部的齊家佐鄉和軍城鎮出現集中連片的生產功能區。生態功能區相應被壓縮,由2000年的78.25%降至2016年的66.57%,減少區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主要源于未利用地的開發利用。
3.4.2 土地功能變化分鄉鎮分析 各鄉鎮在2000—2016年土地功能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研究區中南部區域各功能用地間轉化較大,與土地類型轉化有所差異(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劇烈的在中部、北部),主要是因為土地利用類型中變化較大的未利用地轉林地、草地,而在土地功能中將此三類用地均劃入土地生態功能用地,故三者的相互轉化在此不產生變化。
從圖2可以看到,研究區大部分鄉鎮土地功能間轉化表現出一個共同的特性,即SC→SH為正值,SC→ST、SH→ST為負值,意味著該區域在2000—2016年土地功能轉化上基本是生產功能用地轉生活功能用地,同時生態功能用地轉生產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換句話說,生產功能的用地在被生活功能用地所侵占,同時生態功能用地在被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用地所侵占。土地功能總體變化數值最為明顯的是南部的北店頭鄉、羅莊鄉和高昌鎮,這三個鄉鎮的土地功能間轉化面積總量均在2000 hm2以上。尤其北店頭鄉,土地功能間轉化面積總量達4049.06 hm2,其中生態功能用地轉生產功能用地和生活功能用地分別達2768.92 hm2和947.81 hm2。從自然條件來看,這一帶為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水源等條件較好;從社會經濟條件來看,仁厚鎮(唐縣縣城所在地)是政治、經濟、文化的集聚地,同時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好,有幾條大的交通干線均從此區通過,具備較好的發展條件,因此,用地優先考慮建設用地和耕地。相比之下,中北部尤其北部鄉鎮不同功能用地間轉換面積較小,也主要以SC→ST、SH→ST為主,SC→SH的面積很少。如倒馬關鄉、羊角鄉SC→SH的面積僅有1.43 hm2和5.32 hm2,分析原因主要是北部鄉鎮在2000年本身的生產功能用地就較少,另外受海拔、土壤、水源和交通等條件的影響,開發利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相應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是未利用地、林地和草地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資金投入的增加,生態功能用地被開發用做生活、生產功能用地。
圖2 唐縣各鄉鎮2000—2016年土地三生功能變化圖Fig.2 The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 function change maps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Tang County in 2000-2016
圖3 唐縣2000—2016年土地三生功能重心移動圖Fig.3 Gravity center moving maps of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ve land function in Tang County in 2000-2016
3.4.3 土地功能重心轉移分析 根據重心測算方法(式(3)—式(4))分別測算了2000年、2007年、2016年生產、生活、生態功能重心(圖3),生產、生活功能重心在研究區南部區域,生態功能重心在研究區北部區域,與前述分析一致。從重心移動方向來看,2000—2016年生產功能重心先向西北移動1895.82 m,后向北移動1533.11 m,16年間生產功能重心經向移動0.002°,緯向移動0.002°,共向西北方向移動2436.56 m,重心位置一直在北店頭鄉。生活功能重心則體現出一路向北(偏西),經向移動0.005°,緯向移動0.09°,共向西北移動10600.96 m,由南店頭鄉經都亭鄉移動至北店頭鄉。生態功能重心在2000—2007年向北移動2260.89 m,2007—2016年出現轉折,向西南移動410.55 m,在2000—2016年經向移動0.001°,緯向移動0.02°,總體向西北移動2022.21 m,具體位置由齊家佐鄉與軍城鎮中部交界處移至北部交界處,再移至軍城鎮境內。總體來看,研究區三生功能重心移動的共性為均向西北部移動,且緯向移動幅度大于經向移動。表明研究區的發展方向總體開始向北偏移,源于北部相對南部存在較大的開發和發展空間。相比生活功能重心移動距離,生產功能重心和生態功能重心移動相對緩慢,源于生產功能對自然條件要求相對較高,而研究區較優越自然條件集中在南部有關。北部區域的石門鄉、倒馬關鄉、川里鎮、黃石口鄉、羊角鄉、齊家佐鄉和軍城鎮7個鄉鎮生態功能用地占全部生態功能用地的67.28%,是研究區林、草、未利用地的主要聚集地。生活功能重心的大幅北移,與北部區域發展的交通條件以及居民點范圍的擴張有直接關系。
3.5 土地功能演變特征分析
(1)生活功能區中心城鎮在原空間基礎上向外擴張,農村居民點在原空間上有所收縮。圖4(b)(封三)、圖4 (d)(封三)能夠明顯看出,中心城鎮的生活功能區在原空間基礎上向外擴張,主要通過生產功能用地轉入;農村居民點在原空間上有所收縮,主要轉為生產功能用地。表明受社會經濟影響,研究區小城鎮的發展規模日趨擴大,用地方式仍以占用城鎮周邊耕地為主;農村居民點用地在朝集約化方向發展,外圍用地通過整治等方式轉化為可利用的耕地。從人類的社會發展歷程來看,對生活空間的要求日漸趨高,生活空間上也首要選擇自然、經濟等綜合條件較好的區域。研究區的自然條件差異明顯:從自然條件來看,中北部由于地形條件限制,坡度較大,土壤土層較薄,水源條件欠缺,無論作為耕地還是建設用地,在開發利用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條件。從社會經濟條件來看,南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較早,作為村鎮集聚地已有一定規模,且縣政府位于此區,是政治、經濟、文化的集聚地,同時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好,有幾條大的交通干線均從此區通過。就生活功能區中的城鎮用地來講,一是受集聚效益的影響,二是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在原有基礎上擴張要比開拓新的建設區域有利的多,因此,研究區的中心城鎮表現出明顯的外圍擴張趨勢。農居點的適當壓縮一是研究區農居點人均占有面積較大,有一定的壓縮空間;二是受“占補平衡”政策的影響。
(2)生活功能用地沿交通線發展迅速。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交通條件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愈加強烈,公路兩側的耕地逐漸被建設用地所取代,從圖4(封三)可以看出,研究區在2000年沿232省道有零散生活功能用地,至2016年232省道兩側生活功能用地基本已連片,且大部分由生產功能用地轉換而來。
(3)生產功能用地擴展方向主要是未利用地,水源條件成關鍵因素。根據前述,研究區南部地形平坦、土壤質地較好,水源充足,相比中北部區域,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上都具有絕對優勢。但由于生活功能區的外圍擴張,必然會壓縮其外圍的原生產功能區,而為滿足人類的溫飽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必然要求有一定數量的生產用地,在此背景下,只能尋求其他區域對生產功能區的補給,原未開發利用的,但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生態功能區用地便首先被選入生產功能區,如上述提到的中北部河流兩側用地(圖4(a)、圖4(c),封三)。
(4)生態功能區在逐漸被壓縮。受自然、社會經濟等條件的制約,中北部區域以生態功能區為主,土地類型中以未利用地居多,其次是草地、林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人類需求的不斷膨脹,未利用地逐漸被開發為耕地、建設用地。因此,生態功能區不可避免的面臨被壓縮。研究區的中部和北部區域正在逐步被開發利用,逐漸讓步于生產和生活功能。
(1)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轉型對土地功能演變及特征進行分析,能夠具體、客觀的反映研究區土地所發揮的作用情況以及演變規律。結果顯示,研究區2000—2016年土地利用格局變化顯著,林地、草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顯著增加,未利用地面積急劇下降。未利用地面積減少58453.04 hm2,所占面積比例下降41.33%。土地利用類型轉換中耕地轉出方向主要為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勢相對平坦地帶;耕地轉草地、轉林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地丘陵地帶,主要受生態退耕影響。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轉出方向主要為耕地,與研究區期間開展的土地整治有關。未利用地以轉出為主,轉出方向主要為耕地、林地、草地、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用地。
(2)研究區的生產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進一步擴張,生產功能用地主要向北部擴張,生活功能用地擴張區域主要在南部區域、中部區域和境內幾條主要河流兩側。生態功能用地相應被壓縮,減少區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主要源于未利用地的開發利用。大部分鄉鎮土地功能間轉化表現出共同的特性,即SC→SH為正值,SC→ST、SH→ST為負值,三生功能間生態功能的被壓縮速度與其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直接相關。受發展空間影響,研究區三生功能重心均向西北部移動,且緯向移動幅度大于經向移動,以生活功能重心移動最為顯著。
(3)從研究區土地功能時空演變來看,呈現出生活功能用地中心城鎮在原空間基礎上向外擴張,農村居民點在原空間上有所收縮,并沿交通線發展迅速;生產功能區擴展方向主要是未利用地,水源條件是關鍵因素;生態功能區在逐漸被壓縮的特征。
功能區的發展演變與人類的生產生存需求息息相關,同時也與區域的自身條件直接相關。受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條件影響,研究區南部較之中部、北部開發利用程度高,主要以生活生產功能為主;在土地面積有限性約束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影響下,研究區的中部和北部區域正在逐步被開發利用,生態功能用地正逐漸讓步于生產和生活功能用地。土地利用轉型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00—2015年唐縣地區生產總值三產比例由35.9∶34.2∶29.9變化為27.5∶39.8∶32.7,人均GDP由2848元增加至10981元,城鎮化率由10.6%增加至27.8%。根據錢納里等對工業化階段的劃分[28-29],唐縣處于由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階段,與研究中生活功能用地在逐漸占用農業生產用地和生態功能用地情況一致。但需注意的是2000—2016年僅耕地轉為城鎮和村莊居民點面積就達4388.54 hm2,占2000年耕地總面積的17.93%。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用地、交通用地等生活功能用地會進一步擴張,農業生產用地和生態用地是其主要來源,為保障區域土地資源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建議:(1)結合區域實際情況編制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鄉規劃,并完善實施監督機制,保障各項用地的有序供給。目前體現出生活用地沿交通線建設且擴張迅速,大部分是通過占用生產用地,同時農村居民點用地的隨意性較大。(2)結合區域特點,充分利用中北部山區土地資源,依托精準扶貧工程,創造條件發展林果業、畜牧養殖等農業產業,挖掘區域旅游資源發展第三產業,使生態建設與生產發展協調發展。(3)提高土地集約化水平,盤活存量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城鎮擴張速度,嚴格執行耕地保護政策,繼續推進實施農村居民點土地整治工程,使工業化發展的同時,土地利用結構進一步優化。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生態功能區被壓縮,是否意味著研究區整體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與計算。但無論采取何種指標、何種模型都難以完全說明問題,因為它是動態發展的,且即便在土地利用類型相同的條件下,利用模式的差異也會使得產生的生態效果不同。如同樣是耕地,如果是作為蔬菜大棚使用,則面臨著土壤鹽漬化、水體污染、水資源量下降等風險,但如果是作為生態種植園使用,不但提供農業產品,在其光合作用下還改善了周邊環境。因此,如果提倡的構建宜居生活區,建立生態耕種園區能夠被正確的推行并實施,生態環境質量非但不會下降,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尤其是對于生態功能區中的未利用地(如裸地)的合理開發利用。
(References):
[1] 龍花樓. 論土地利用轉型與鄉村轉型發展[J] . 地理科學進展,2012,31(2):131 - 138.
[2] 蔡運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 尋求新的綜合途徑[J] . 地理研究,2001,20(6):645 - 652.
[3] 龍花樓. 中國農村宅基地轉型的理論與證實[J] . 地理學報,2006,61(10):1093 - 1100.
[4] 陸大道,史培軍,董光器. 體現土地利用轉型的重要理念[N] . 中國國土資源報,2006 - 07 - 17(5).
[5] 龍花樓. 論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J] . 地理研究,2015,34(9):1607 - 1618.
[6] Grau H R, Aide M. Globalization and land-use transitions in Latin America[J] . Ecology and Society,2008,13(2):16. http://www. ecologyandsociety.org/vol13/iss2/art16/,2015 - 06 - 06.
[7] Lambin E F, Meyfroidt P. Land use transitions: Socio-ecological feedback versus socio-economic change[J] . Land Use Policy,2010,27(2):108 - 118.
[8] Nuissl H, Haase D, Lanzendorf M,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urban land use transitions: A context-sensi-tive approach [J] . Land Use Policy,2009,26:414 - 424.
[9] Xu Jianchu, Fox J, Melick D, et al. Land use transition, livelihoods, and environmental ervices in Montane Mainland Southeast Asia[J] .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26(3):278 - 284.
[10] 劉永強,廖柳文,龍花樓,等. 土地利用轉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效應分析——以湖南省為例[J] . 地理研究,2015,34(4):691 - 700.
[11] 呂立剛,周生路,周兵兵,等. 區域發展過程中土地利用轉型及其生態環境響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 . 地理科學,2013,33 (12): 1442 - 1449.
[12] 李志江,馬曉冬,孫姍姍. 蘇北鄉村轉型與土地利用轉型的耦合分析: 以沛縣為例[J] .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3(1): 36 - 39.
[13] Long Hualou, Li Tingting.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J]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2,22(3):548 - 562.
[14] 李秀彬,趙宇鸞. 森林轉型、農地邊際化與生態恢復[J] .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0):91 - 95.
[15] 宋小青,吳志峰,歐陽竹. 耕地轉型的研究路徑探討[J] . 地理研究,2014,33(3):403 - 413.
[16] 呂曉,黃賢金,張全景. 城鄉建設用地轉型研究綜述[J] . 城市規劃,2015,39(4):105 - 112.
[17] 曹銀貴,張笑然,白中科,等.黃土區礦-農-城復合區土地利用時空轉換特征[J] . 農業工程學報,2015,31(7):238 - 246.
[18] 甄霖,魏云潔,謝高地,等. 中國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動態的區域分析[J] . 生態學報,2010,(24):6749 - 6761.
[19] 周子英. 土地利用及其功能變化研究[D] . 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2.
[20] 陳婧,史培軍. 土地利用功能分類探討[J] .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5):536 - 540.
[21] 馬世發,黃宏源,蔡玉梅,等. 基于三生功能優化的國土空間綜合分區理論框架[J] .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4,(11):31 - 34.
[22] 扈萬泰,王力國,舒沐暉. 城鄉規劃編制中的“三生空間”劃定思考[J] . 城市規劃,2016,(5):21 - 26,53.
[23] 洪惠坤. “三生”功能協調下的重慶市鄉村空間優化研究[D] . 重慶:西南大學,2016.
[24] 李秋穎,方創琳,王少劍. 中國省級國土空間利用質量評價:基于“三生”空間視角[J] .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5):163 - 169.
[25] 張路路,鄭新奇,原智遠,等. 基于全排列多邊形綜合圖示法的唐山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評價[J] . 中國土地科學,2016,30 (6):23 - 32.
[26] 張紅旗,許爾琪,朱會義. 中國“三生用地”分類及其空間格局[J] . 資源科學,2015,37(7):1332 - 1338.
[27] 包玉海,烏蘭圖雅,香寶,等. 內蒙古耕地重心移動及其驅動因子分析[J] . 地理科學進展,1998,17(4):47 - 54.
[28] 陳龍,周生路,周兵兵,等. 基于主導功能的江蘇省土地利用轉型特征與驅動力[J] . 經濟地理,2015,35(2):155 - 162.
[29] 郭克莎. 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問題與出路[J] . 中國社會科學,2000,(3):60 - 71.
(本文責編:陳美景)
Land Multi-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based on Land Use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of Ta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ZHAO Li, ZHANG Gui-jun, ZHU Yong-ming, ZHANG Peng-tao, XU Hao
(Institute of Land and Resourc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China)
F301.2
A
1001-8158(2017)06-0042-09
10.11994/zgtdkx.20170622.143130
2017-03-31;
2017-05-24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6GL048)。
趙麗(1981-),女,河北邢臺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與評價、土地生態。E-mail: zhaoli1302@126.com
許皞(1963-),男,河北定興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壤與土地資源持續利用。E-mail: xuhao2200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