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衛 盧艷敏 牛玉璐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大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
——以衡水學院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為例
孫世衛 盧艷敏 牛玉璐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本文以衡水學院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為例,從制定培養方案、加強教學隊伍建設、鼓勵學生參加競賽、強化畢業論文和實習等方面進行分析,探索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應用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
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環境生態工程專業
隨著我國經濟與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環境與資源問題集中顯現,傳統的污染末端治理方法的局限性日益顯露,因此綜合運用生態學和環境學原理解決環境問題勢在必行。環境生態工程是典型的因社會經濟實際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新的交叉學科,有別于傳統的生態學、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等專業,該專業集合了環境科學、生態學、環境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等高新學科,旨在培養能夠利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技術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專業技術人才。
衡水學院屬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學校整體功能正處于從基礎教育轉變到應用教育的關鍵階段,因此學科建設要緊緊圍繞服務社會,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而展開。衡水學院環境生態工程專業于2013年增設并于當年開始招生,經過近四年的學科專業建設,對如何提高學生的應用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學校組織專業課教師考察河北科技大學、河南師范大學、邯鄲學院、淮北師范大學等高校的相關專業,學習教育教學改革的相關經驗以及實驗室、校內外基地運行管理機制;到衡水市環保局、衡水市氣象局、衡水市環境監測站、衡水市污水處理廠、河北衡水湖濕地保護區等相關單位進行調研,了解環境生態工程行業崗位對畢業生職業能力的需求狀況;聽取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大學等部分專家,對本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規劃的意見。在本專業和其他相關老師多次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圍繞通用技能培養為導向的教學設計,突出社會需求與教學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能力并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結合本院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的特點,構建了通識教育平臺(包括公共必修和選修)、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專業課程平臺(專業必修課程模塊、專業任選課程模塊和專業方向課程限選模塊)和獨立性實踐教學平臺(包括實踐教學周、實踐學期和第二課堂)構成的高素質應用人才的理論課程體系。結合地方特色,設置生態工程方向和環境工程方向兩個專業方向,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和興趣愛好,在第五學期選擇一個方向學習,有助于發揮自身的特長,激發學生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長期以來,衡水學院非常重視教學隊伍建設,對青年教師實習導師制,從本專業選擇副高以上、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實行一對一指導,從大綱的撰寫、教案和課件的制作以及試卷的批改等進行規范化指導,并實行監督機制,使青年教師盡快適應教學崗位的工作。為加強教師的業務素質,選派年輕教師到河北科技大學短期進修生態學、環境科學相關課程,選派專業教師到河北師范大學參加全國生態學網絡課程培訓,開拓眼界,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到河北京安生物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景縣津龍現代農業園區、衡水市污水處理廠、河北衡水養元保健飲品有限公司、衡水市環境監測站等相關單位參觀,提高自身的實踐水平。充分發揮本專業的教學資源優勢,積極主動與地方有關部門聯系。如開展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環境監測、為相關企業規劃設計工業三廢處理工藝、與高新農業示范區的合作等。只有教師自身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和實踐經驗,掌握本專業最前沿的知識,才能在教學中運用自如,提高學生的應用與實踐能力。
改革教師教學工作考核以教學工作量為主的考核制度,建立科學的教師教學工作績效考核制度,激發教師參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教學管理等工作的積極性,重視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研究中,鼓勵教師以團隊的方式,開展各項教學研究活動,如集體備課,既可以吸取他人先進的教學經驗,又可以避免學科交叉出現的知識點重復的現象。各專業課程在教學中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突出實踐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的優點,適當增加圖片、案例、小動畫,增強直觀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提高學生的應用與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學生入學之初,召開見面會和經驗交流大會,見面會主要是學科帶頭人、專業教師和大一新生參加,介紹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課程及就業方向等,使學生對本專業有初步了解;經驗交流會主要是專業教師、大二、三優秀學生和大一新生,通過學習經驗交流會有助于對大一新生在了解本專業的特點的基礎上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實行低年級導師制,學習成績達到一定分數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導師,實現一對一指導;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不斷提高科研水平。聘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河北科技大學和河北省氣象局等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和學術指導,幫助學生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在低年級學生對本專業知識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競賽活動,如大學生科技創新、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模擬應聘大賽等比賽,比賽任務由學生完成,教師從申報、調研、資料準備到參加比賽進行全過程指導。通過這些比賽,既有利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科研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衡水學院對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高度重視,畢業論文全部為實踐類,主要分為實驗、生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設計,畢業題目經專家組和專業教師反復討論,確保論文題目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為保證學生選到適合自己的論文題目,論文題目個數超過學生人數的三分之一,論文題目選擇時間為論文學期的上一學期末。學生選擇導師后,還可就畢業論文的題目和具體環節進行討論,需要修改的可提出申請報教研室批準。從文獻查閱、設計實施步驟及具體措施到畢業論文撰寫、答辯,全部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全程進行指導,指導可以是面授、打電話、QQ等,形式靈活多樣。導師主要是加以引導,第一時間解決出現的問題。為確保畢業論文工作的順利進行,院里組里根據日程安排了檢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畢業論文工作的順利進行。學生的畢業論文要經過二次查重,分別為答辯前的論文初稿和答辯后的論文終稿,論文查重未通過的學生,不允許答辯,確保了畢業論文的原創性,也培養了學生誠實守信的科學精神。經過畢業論文(設計)環節,既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與應用能力。
實習過程是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的重要環節,因此選擇合適的實習基地顯得尤為重要。經過多方努力,與社會、行業以及企事業單位共同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實習基地群。如河北京安生物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景縣津龍現代農業園區、衡水市環境監測站、衡水市污水處理廠、衡水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等,均可安排學生實踐實習。通過實習,學生真正接觸實踐過程,提高自身的實踐與應用能力,為適應以后的實際工作和讀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2013年環境生態工程專業招生以來,衡水學院對本專業提高大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進行探索,從查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2017年第一批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將繼續進行適當的調整,培養一批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適應經濟發展的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環境生態工程人才。
課題項目:衡水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課題,課題編號:jg2014050.
[1]徐良,周震峰,李鵬,等.高等院校環境生態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探索 [J].山東化工,2015,44(21):121~122,125.
[2]王悅.地方高校環境生態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的發展—以衡水學院為例 [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 (02):46.
[3]張曉娟,陳文強,霍科科,等.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創新及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研究 [J].高師理科學刊,2015,35(01):103~106.
[4]居占杰,劉洛彤.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研究—基于G大學經濟學專業本科生調查的分析 [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15(02):71~75.
[5]徐愛東,劉順湖,尹春光,等.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濟寧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為例 [J].濟寧學院學報,2015(32):6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