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旭光
職工分流安置與供給側改革要同步
文/張旭光

供給側改革主要有五大任務,即“三去一降一補”,也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去產能必然涉及企業兼并重組、限產停產或依法破產,可能影響到部分職工就業。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6號)和《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7號)提出,在近年來淘汰落后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用3年-5年的時間,煤炭產能再退出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預計未來3年-5年,僅鋼鐵、煤炭兩個行業就有180萬左右職工需要分流安置,職工下崗再就業壓力較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等,必然會影響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這是改革必須要過的檻,必須要經歷的陣痛。但是,如何在改革過程中兼顧好相關群體的利益,這是擺在各地區各相關部門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題。
2016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要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說,改革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人民。因此,在改革過程中兼顧職工的勞動經濟權益,妥善做好職工的分流安置工作,也是改革應有之意。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個職工的穩定就業往往關系到一個家庭的穩定。所以國家應充分發揮社會政策穩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線。各地各有關部門特別是要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好下崗轉崗職工的基本就業和基本生活,為改革的繼續推進創造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
首先應督促企業嚴格履行民主程序,把好分流安置職工關。各有關政府部門、地方和企業工會要監督相關企業貫徹落實《關于在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過程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的意見》(人社部發〔2016〕32號),積極參與企業結構調整和職工分流安置實施方案的制訂,切實反映職工群眾利益訴求,并推動將職工分流安置方案提交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督促企業盡量做到多轉崗、少裁員,并明確安置去向和安置措施。
其次,各級工會要切實做好以下崗轉崗人員為重點對象的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工作。要充分利用好技能培訓促就業行動、全國工會就業創業援助月活動、困難職工家庭高校畢業生“陽光就業行動”等,把化解過剩產能中的下崗轉崗人員及困難職工家庭成員作為服務重點,進一步加強技能培訓,進一步提升就業服務水平,為下崗轉崗職工提供更好的創業平臺和更多的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