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華
新課程標準提出,在學科教學中要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一堂課成功與否,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課堂上學生思維是否動起來,是否積極參與、積極思維,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充分展現出來。下面,我就從影響課堂“動”起來的主要因素,分析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
一、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
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是課堂氣氛活躍的前提和保證。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參與、多邊活動的場所,學生主體參加是這種多邊活動得以進行的重要保證,而師生間民主、合作的和諧關系,則是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如果師生關系不和諧,教學氛圍不寬松,要想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求異,敢于創新那是不可能的。這種民主、寬松氛圍的形成,要靠教師。教師要放下架子,主動親近學生,把外在權威化為內在權威,注意塑造以淵博知識和高尚師德為核心的內在的具有親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師要以知識的傳播者過渡到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成為學生活動的鼓勵者。教師的角色功能不是舞臺上的“演員”,而是一曲戲的“導演”。
二、積極調動學生的主體
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一旦他們的表現欲、求知欲、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他們的學習熱情就會被調動起來,課堂就會充滿活力。所以,學生主體參與是課堂氣氛活躍的前提。要調動學生主要參與的積極熱情,需要教師做大量工作。
1.要給學生足夠的參與時間
在聽課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越是會講課的老師,在課堂上講得越少,越是不會講課的老師,課堂上講得越多。會講課的教師,突出重點,適當點撥,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會講課的老師什么都講,總擔心知識遺漏,在他眼里,什么都是重點,并且喜歡“滿堂灌”,什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唯恐學生不明白,唯恐學生說自己沒水平。不給學生參與時間,學生能力自然不會得到提高。
2.要給學生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機會
為各類學生表現自我鋪“路”搭“臺”。教師應在每一課留下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出問題。問題提出后教師應盡量不答,讓其他學生來回答。這樣既使學生能夠積極思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使一部分學生通過解答同學的問題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充分發揮其優越性。如在對古詩進行教學時,讓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讓其他同學來回答,大家回答不好的地方,教師應注意點撥引導。這樣的課堂就很活,學生思維語言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3.要精心選擇學習內容
學習難度要適中,要適合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一篇課文,不應面面俱到,應抓住重點精選內容,做好訓練之點,難度適中,面向大部分學生。問題的難度應有層次,簡單的問題讓中等生、學困生答,難度較高的問題應讓較好的學生答,這樣就照顧了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
三、充分激活學生思維
課堂氣氛的“動”,不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也不是形式上的簡單變化。不能激活學生思維的“動”,不是真正的“動”。我們所說的“動”,實質上是指導學生思維的“動”,激活課堂就是激活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思維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狀態。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實現三個“優化”。
1.優化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實現,也關系到師生活動的進行和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要善于圍繞學生思維發展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應條理清楚,重點突出。語文教學應注重開篇激趣導入和課文的整體把握,精選訓練重點進行重點研討,品味語言,注重拓展延伸,讓生活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
2.優化教學方法
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無疑有助于傳授知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語文教學應從具體的內容出發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如知識的傳授應用講授法效果好些,而問題提出解決,文意的深入理解,則需用討論式教學法,這樣才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以表現。
3.優化教學手段
目前,多媒體技術、網絡化等高新技術,為人們實現教育理想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傳統的教學手段正面臨著深刻的變革。教學手段的優化,無疑為學生思維插上了飛翔的翅膀。如果一個教師對現代化技術一無所知,他的學生就失去了運用先進教學手段發展思維的機會。桑新民教授說:“游戲天地可能是孩子們生長的最好環境。游戲里面有很多很多這種東西。所以我們要是能把這種東西拿來,放到我們教育里,學習的動力、學習的協作、學習的規范、學習的能力可能都能夠自然地培養起來。”
總之,我們的小學課堂在新理念的指引下靈活多變,寓教于樂,在輕松的環境里不但學到知識,而且還增長見識,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只要我們在這個方面更多地加以關注與選擇,運用與綜合,這樣小學教學就一定能迎來燦爛美好的明天。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