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群
摘要: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起步于1993年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二十多年來,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關鍵性突破和跨越式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長期工程,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讓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本文通過梳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與路徑,闡述了目前的發展現況,并提出了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貨幣政策貨幣互換外匯離岸金融市場
在過去的幾年里,人民幣國際化經歷了快速的發展,并且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
人民幣正在努力成為同美元一樣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自由兌換、交易和流通的貨幣。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特殊背景和機遇,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作為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結算貨幣的美元和歐元匯率都經歷了劇烈波動,我國企業和貿易伙伴都普遍希望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和結算來規避風險,同時一些區域間的合作希望中國加以支持配合,這些因素推動了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和發展。
目前人民幣國際使用逐步擴大,人民幣國際合作成效顯著,人民幣作為儲值貨幣的使用范圍也得到進一步擴大,截至2015年4月末,境外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在境內外持有債券、股票和存款等人民幣資產余額約6677億元,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已由上海市和廣東省的4個城市擴大到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云南、吉林、黑龍江、西藏、新疆等20個省區市,人民銀行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達到3.1萬億元人民幣,本幣互換協議的實質性動用明顯增加。2015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一期)成功的上線運行是我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標志著人民幣現代化支付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加、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必然趨勢,其未來的發展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需要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自由兌換的程度。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條件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不能自由兌換的貨幣需要承擔相對更大的匯兌風險,這阻礙了其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1996年人民幣已實現了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然而我國的國際貿易、投資規模迅速增長、金融市場的發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及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等,都從客觀上要求人民幣早日實現資本項目下可兌換。國家要實現資本項目的對外開放至少應具備下列條件: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合理的利率、價格,健全的國內金融體系,較強的宏觀調控能力,發達的資金市場,外匯收支的大體平衡,靈活而高效的微觀企業機制,完備而有力的金融監管和法律法規等。目前我國資本項目的完全開放仍然受到匯率利率形成機制的不完善、通貨膨脹壓力、金融市場不完善、微觀經濟主體缺乏活力等因素的制約。目前,根據基金組織的分類,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項目是7大類、40項,最新評估是已經實現完全可兌換的項目有10項,占四分之一,部分可兌換是27個,完全不能兌換的僅有3個,不可兌換的項目是一些小項目。2014年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滬港通)的推出,使得境外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更加便利。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人民幣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別提款權)。進入SDR是人民幣和中國金融市場邁向國際舞臺的新起點,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里程碑。人民幣加入SDR后將使全球經濟進一步減少對少數幾種貨幣的依賴,并在貨幣儲備、跨境貿易、投資等領域中獲得更多選擇。
其次,需要保證貨幣價值的穩定。縱觀國際貨幣的歷史,成為國際流通貨幣的前提條件是保證貨幣價值的穩定。貨幣價值的穩定與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個國家的貨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與宏觀經濟和穩定的貨幣價值息息相關。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再次,需要進一步推動匯率制度改革。從1979年開始,人民幣匯率制度經歷了單一匯率、復匯率再到浮動匯率制度的變遷。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未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應繼續朝著市場化方向邁進,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機制中的決定性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在2016年第二季度例會上表示將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同時,還將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當前中國經濟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世界經濟仍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主要經濟體經濟走勢進一步分化,美國經濟溫和復蘇,歐元區復蘇基礎尚待鞏固,英國公投決定退歐引發市場波動,日本經濟低迷,部分新興經濟體實體經濟面臨較多困難,國際金融市場風險隱患增多。央行應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適度流動性,實現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最后,加強金融市場建設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一環。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國的金融市場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相當大的差距。金融市場的繁榮可以降低風險與交易成本,可以提高貨幣的流動性和安全性。中國正通過利率自由化、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離岸金融中心建設、擴大人民幣結算及投資路徑等方式,努力縮小與金融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對中國資本市場開放而言,主要的問題不是市場規模,而是市場深度和有效性,目前尚存在資本管制、資本市場不完善以及風險監管能力不足等問題。中國人民銀行2015年報中明確指出,中國將繼續堅持深化金融改革,擴大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健康發展,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可兌換、可自由使用程度,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通過允許符合條件的優質外國公司在境內發行股票,考慮推出可轉換股票存托憑證(CDR)等,進一步推進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
同時,“一帶一路”建設和人民幣“入籃”可在兩方面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起到促進作用,一是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的機遇,沿線國家的投融資業務都將成為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新增長點,推動人民幣成為“一帶一路”區域開展經貿投資活動的主要貨幣。二是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新的支點,多邊金融機制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新的戰略支點,人民幣將成為多邊金融組織的儲備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自2009年開始已走過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多國貨幣互換與合作、建立清算回流機制等多個階段。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是一項系統的大工程,需要循序漸進。人民幣國際化正沿著功能(貿易、投資、儲備)和地理(周邊、區域、全球)兩條路徑平行漸次推進。隨著中國資本項目進步開放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力將進一步由貿易轉向投資。金融市場改革對人民幣國際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未來必須進一步進行金融體制改革,加強金融層面的對外開放,完善金融市場,豐富金融產品,健全金融體系,提高金融市場的整體監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