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蕊
摘要: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在近些年呈現出了蓬勃的發展趨勢,但是也爆發了一些嚴重的問題,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和監管問題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提及,本文擬從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現狀出發,通過對風險因子和監管中存在問題的研究,從金融服務的視角出發,提出應對策略,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風險 監管 服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互聯網金融發展十分迅速。自2013年6月的余額寶事件之后,短短三年,互聯網金融憑借其高效、快捷、開放的特點,迅速沖擊傳統金融體系,互聯網企業借助其信息科技方面的優勢進軍金融領域,模式日益多元化,用戶數量和市場規模迅速增長。但是,與日益繁榮的互聯網金融市場相比較,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的發展則是相對緩慢的,還存在監管技術不夠成熟、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充分、監管力度不到位等問題。研究分析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性及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問題,對于互聯網金融穩步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互聯網金融融合了金融和互聯網兩方面的特點,雖形式與傳統金融相比差別不小,但從本質上說,互聯網只是實現方式和手段,核心仍然是一種金融行為。因此,互聯網金融仍具有傳統金融的典型特征,但是因為互聯網的信息透明、實時交易等等特性,互聯網金融又蘊含著傳統金融不具有的風險: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在以交易過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給付承諾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目前,我國的征信體系尚不健全,互聯網金融機構之間也沒有信息交換,增大了企業和客戶在認證身份、查詢征信等方面的難度,增大了互聯網金融的違約風險。
(二)流動性風險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行業市場,尚未成熟,存在備付金制度不完善、資金另作他用等問題。互聯網金融機構目前無法參與銀行間市場拆借,也得不到央行的緊急支持,而投資者的投資心理也不成熟,容易受到負面消息的影響,產生“羊群效應”,再加上互聯網的瞬時性特點,互聯網金融機構一旦遇到大規模的兌付,很難提供即時流動性,極易引發難不可預測的危機。
(三)市場風險
互聯網金融市場風險是指互聯網金融資產或負債由于一些基本變量(例如利率、股價等)變動而導致潛在收益和可能損失的不確定性。市場風險的大小與金融市場本身的成熟度相關,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市場還處在成長階段,相對而言,比傳統金融市場面臨更大的風險。
(四)法律風險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起步不久,從目前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來看,金融法律法規大多基于傳統金融而定,尚缺少國家層面的,針對互聯網金融市場準入機制、業務范圍、個人信息隱私保護、電子合同和相關證據的確定、交易主體認證、資金監管等方面的明確的法律規定,使金融機構和相關交易主體有可能遭受些難以預料的經濟損失。
(五)技術及信息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以開放的計算機網絡為基礎,交易雙方以及各項風險控制體系都依賴計算機網絡的運行。但是,現有的計算機網絡存在加密技術、網絡協議安全性、病毒侵入以及黑客攻擊等問題,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造成了威脅。另外,互聯網金融機構對客戶信息的安全保護較差,可能發生客戶信息泄漏、篡改和濫用的問題,容易引發社會對互聯網金融安全的信任危機。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對傳統金融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是由于現行的監管制度以傳統金融為,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帶來了難度。目前,我國互聯網監管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法律體系不完善
近些年,監管部門出臺了多項規章制度,包括各類管理辦法、自律公約、暫行規定等等,但是歸根結底還沒有一部專門性的法律法規作為準繩,我國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是基于傳統金融模式衍生的,并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全覆蓋的監管需要,尤其是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準入的標準、營業范圍、信息保護等方面,尚無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
(二)監管主體不明確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有一個典型特征,就是混業經營。一種金融模式往往涉及到好幾個行業,這種分行業經營的機制,也給監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多家單位只針對本身的業務范疇進行監管,不能形成合力,一方面造成了管理效率很低、監管成本很高的尷尬場面,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監管的風險系數。
(三)監管手段和方式不足
互聯網金融的細分行業有各自的特點,在每個細分行業沒有詳細規定操作規程。因此,對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新產品風險甄別控制,金融產品的定價等問題需要較為完備的科學的操作指引。
我國的監管層面在應對互聯網金融的多樣性方面尚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新的業態對傳統的監管手段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網絡上的平臺具有開放、非接觸式交易、信息傳播迅速等等特點,監管機構如果想把控局勢,特別是迅速的控制局面,就需要更高端的技術手段和監管方式,僅僅依靠傳統的監管模式,效果有限。
(四)互聯網金融信息問題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特殊性,其交易過程大多是在網絡上進行,讓投資者獲得更多的投資渠道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泄露的巨大風險。另外,對于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信息的披露機制尚不健全,監管部門并未對此進行嚴格規范,如何讓更多的投資者了解到準確及時的信息也成為互聯網金融中繞不開的難題。
(五)打擊力度不夠,互聯網金融犯罪成本低
互聯網金融犯罪與一般金融犯罪在犯罪的基本因子方面沒有區別,只是在犯罪的客觀因素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具有隱蔽性強不容易發現、手段多樣不容易取證、跨地區作案不容易緝捕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互聯網金融的犯罪成本較低,屢禁不止,如何對互聯網金融犯罪實施精準的打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及監管策略建議
互聯網金融可以看作是種金融服務模式,如果要良性發展,就要從三個服務主體入手:服務者、服務對象和服務策略。對于服務者,也即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機構或者人員,要從“以自我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型,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對于服務對象,也即客戶,要從基本需求出發,使得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對于服務策略,要從規則、技術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所需成本,為行業的發展提供健康有序的良好環境。
(一)從服務者角度建立健全監管機制
互聯網金融能夠可持續健康發展,最根本的是完善與其相關的法律法規。一方面,我國的監管機構需要集中智慧為決策層提出建議,抓緊從法律角度明確互聯網金融的運營模式、主體責任、經營范圍以及監管機制等內容。現有的法律框架下進行補充修訂,對銀行監督管理法、證券法和保險法等相關法律加以修訂,完善現有的監管法律體系,把所有互聯網金融的新興業態都囊括進來。另一方面,要明確監管主體,對各個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加以明確的、規范化的描述,分門別類明確監管主體,完善準入機制,建立行業自律規范,加強包括行業內部協會之間的溝通協調。
(二)從服務對象角度要加強保護機制
當前互聯網金融引起服務對象擔憂的主要原因是其業務的虛擬化,基本模式是線上交易,這就要求在實名制、信息公開透明等方面要更加嚴格,通過有關部門的實名核查登記制度,將很多想借互聯網金融虛擬化之便行違法犯罪之實的企業拒之門外。同時還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利用大數據運輸來規避線上交易帶來的風險。
對于服務對象的隱私保護方面,出臺相關規章制度,防止因網上信息泄露造成的消費者權益損失。同時建立互聯網金融糾紛解決機制,建立國家級的投訴和糾紛解決平臺,讓服務對象有通暢的渠道解決問題。
(三)從服務策略角度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模式的一大區別就是缺少金融風險補償渠道,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較大。為了互聯網金融良性發展,規范其風險補償機制勢在必行。在前期操作上,要求互聯網金融企業按照一定比例繳納互聯網金融業務準備金,受央行直接管理和控制,防止結算過程中出現支付問題,保障資金安全。另一方面,可以由政府牽頭,互聯網金融服務者出資,建立行業風險補償基金,整體提升行業的抗風險能力。
總而言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改變了金融市場的正常格局,服務者、服務對象的習慣也出現了變化。要引導互聯網金融市場蓬勃發展,保護服務對象的權益,就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管控舉措以及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政策和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結合我國的國情和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現狀,讓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市場走向良性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