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
摘要: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和蓬勃發展對我國貨幣信貸調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從影響貨幣信貸調控的貨幣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標出發,對互聯網金融對貨幣信貸調控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貨幣政策完善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貨幣信貸 影響 分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結合的“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并逐漸呈現出種嶄新的商業形態。從宏觀調控和監管的角度來看,與傳統金融創新相比,互聯網金融對貨幣信貸調控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本文從影響貨幣信貸調控的貨幣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標出發,對互聯網金融對貨幣信貸調控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貨幣政策完善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
1.多種模式并存,發展形勢良好,對傳統銀行形成較大沖擊。
互聯網金融經過近些年來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網絡信貸、P2P、第三方支付、眾籌等為主要模式的發展方式。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使網絡結算業務產生,電子支付方式出現,隨著應用的逐步普及,第三方支付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生活中的網購及費用代繳都被網絡結算方式取而代之,交易規模不斷增長。網絡信貸業務降低了信息成本,打破了銀行為中介的傳統思想。人們開始發現網絡信貸相較傳統銀行信貸而言,門檻更低,手續更簡易,借貸更方便,從而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原有的銀行客戶。這些變化的出現對商業銀行的結算業務、借貸款業務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也對銀行的地位形成了一定沖擊,倒逼銀行借助電子銀行或與互聯網金融合作開展業務,銀行傳統的經營發展模式面臨著變革的壓力。
2.金融新格局逐漸成形,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我國將迎來金融行業新一輪的整合時期,無論是P2P借貸、眾籌等新型金融業務,還是銀行、網絡券商、基金等傳統金融業務都在互聯網的指引下,推動了自身現有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為與傳統銀行業相抗衡,互聯網金融摒棄傳統銀行業片面追求大客戶的營銷方式,通過互聯網技術收集和傳播信息,以“低門檻、高效率”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讓個體經營戶、小微企業和普通民眾都分享了互聯網金融產生的經濟碩果,體現了普惠金融的精神,并實現多方面的互利共贏。
3.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前景良好
互聯網金融不僅拓寬了投資者的投資渠道,也豐富了融資者的融資方式,隨著我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職能手機的發展和普及,我國的網絡銀行、P2P以及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前景可觀。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準入門檻較低,甄別能力較弱
如今,互聯網金融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準入門檻較低,尚未形成系統的風險管理與監管標準,因此,部分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人們片面追逐利潤而忽視風險的心理,通過隱瞞、欺騙甚至造假等騙取客戶的信任,容易引發風險,并造成群體性事件。
2.網絡交易安全系數低,涉嫌違規舉證難
首先,我國目前采用國際上通行的網上支付協議,容易受到各種網絡病毒的影響以及黑客的攻擊。其次,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計算機技術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很難確保網絡支付的安全性。再次,網絡交易主要依據網絡平臺,電腦上的數據容易被入侵、篡改和刪除,發現網絡金融交易違法和查處的困難系數較高。
3.信息技術風險大,安全性不高
我國的信息技術處于發展階段,技術相對落后,支撐互聯網金融的新技術也不夠成熟。第三方支付、P2P等新生業務也處于起步階段,技術安全水平有待發展。此外,各種網絡詐騙、木馬病毒、釣魚網站入侵的現象普遍存在,也嚴重地影響著網絡交易的安全和效率。
二、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工具調控效應的影響
(一)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作用被削弱
隨著市場的日益成熟,以及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將有越來越多的資金以互聯網為基礎進行流動,從而進入金融市場和些非存款類金融機構中。從這個角度上說,商業銀行已經不再是唯一的貨幣信貸政策的傳導體。以目前的存款準備金制度來說,主要還是對存款類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調控,對網絡類金融機構沒有準備金的要求,互聯網金融成為游離于存款準備金政策之外的資金融通渠道。
一直以來,中央銀行通過存款準備金制度調整商業銀行派生存款的能力、控制貨幣供給量,但在互聯網金融新模式下,大量活期存款并未直接進入商業銀行,而是轉向了互聯網金融機構,增加了更多的中間環節。從這個角度說,央行傳統的通過準備金制度調控貨幣供給的有效性有所削弱。
(二)對利率政策產生雙重影響
1.互聯網金融降低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但仍然制定存貸款基準利率,而且存貸款基準利率仍是銀行定價的主要基準,同時,央行還會開展公開市場業務等形式引導市場利率變化,還未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削弱了貨幣供給量的可測性和可控性,也造成貨幣需求的不穩定,央行通過控制貨幣供給量來調節利率的效果削弱。
2.互聯網金融促進了利率市場化進程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產生了多種投融資渠道和業務模式,使得名義利率更加接近真實利率。在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下,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也開始通過各種金融創新來爭奪客戶資源,迫使他們不斷降低貸款利率,同時提高存款利率,逐漸擠壓原有的利差收益以吸引客戶,商業銀行體系改革的壓力與變革的活力同在。相信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利率市場化的促進作用會越來越強,也會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利率傳導機制的效果。
(三)增強了公開市場操作的調控作用
首先,互聯網金融是順應市場發展需求的產物,市場化程度較高,當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時,互聯網金融對市場和政策調控意圖的敏感性較強。
其次,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加速了金融創新,產生了大量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和新型的金融工具,從而加劇了市場競爭,打破了由銀行業金融機構主導的金融行業格局,倒逼銀行業金融機構加速市場化改革,結束了銀行長期享受的較高利差收益的時代,增強了不同利率之間的聯動機制,進而強化了公開市場操作對整個利率體系的調控作用。
三、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影響
(一)互聯網金融削弱了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
首先,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被削弱。貨幣供應量取決于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其中,基礎貨幣可通過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調控,有較強的可控性,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貨幣乘數效應有所改變,導致貨幣供給量可控性削弱。
其次,貨幣供給量的可測性削弱。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電子貨幣與傳統貨幣一樣具有購買力,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電子貨幣的使用逐漸普及,具有較高的流動性,而這部分電子貨幣目前尚未被納入貨幣統計范疇,使得貨幣供應量的測量變得更加復雜和困難。
(二)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可能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社會融資規模是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根據這一定義,P2P、網絡銀行、眾籌等互聯網金融融資也應被統計到社會融資規模中,但目前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制度還沒有將互聯網金融的融資支持納入統計范圍,使得社會融資規模可能低估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
四、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完善貨幣信貸調控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和可測性被削弱,與貨幣政策目標的相關性降低,只關注貨幣供應量可能無法有效實現貨幣信貸調控意圖。因此,急需加快貨幣政策調控框架由數量型向數量型和價格型調控的轉型。
(二)完善貨幣政策工具,提升政策實施效果
在存款準備金制度方面,將互聯網金融納入準備金范圍,提升法定準備金制度的政策效果。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盡快實現市場利率與管制利率的并軌,形成統一的市場基準利率,疏通利率傳導機制。
(三)強化互聯網平臺監管
互聯網金融是一把雙刃劍。因此,需要加強互聯網金融的審慎監管,明確互聯網金融監管主體、監管責任的同時,強化對互聯網金融的監測分析、調查研究,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措施,促進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