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玲+白云云
摘要:水土流失是中國嚴重的生態問題,每年帶來嚴重的資金損失甚至是人員傷亡,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生態修復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工程,需要很好地落實到位。生態修復需要因地制宜,而不是運用同樣的方法來治理不同生態環境的地區。運用地理上的整體性和特殊性原則,并且有效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對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評估,然后進行分區治理,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水土保持 生態修復 分區治理
水土流失一直是我國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消耗著我國有限的土地資源,甚至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每年我國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治理水土流失,并且對水土流失區進行生態恢復工作。水土流失不僅破壞人們的居住環境,甚至阻礙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對水土流失區進行生態治理亟不可待。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又有較大面積的季風氣候區,降水集中且充足,加上人口較多,歷史上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區面積十分廣泛,治理起來也有很大困難。因此,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條件下,運用地理信息技術綜合分析水土流失區的河流、土壤、植被等條件,并且綜合經濟因素和人文因素,對水土保持生態恢復區進行分區治理,因地制宜,以達到更好的生態恢復效果。
一、如何對水土保持生態恢復區進行分區
(一)分區原則
水土保持生態恢復區在中國大約跨了30個緯度,分布很廣,占了很大的地理面積。不同的水土保持區有不同的生態系統,其生態環境具有能顯著的不同點,因此可以對其進行分區。對水土保持生態恢復區進行分區的時候,一定要根據真實的抽樣調查情況來進行,這樣才能夠更加體現出分區的客觀性,在分區上體現明顯的地帶性分異規律。分區要遵循以下的原則:分異性原則,即要考慮自然地理環境的分異性;地帶性原則,即要考慮溫帶、亞熱帶等地帶性;等級性原則,即要根據水土流失的嚴重情況及生態恢復治理的難度將區域分為輕重不同的等級;縣域完整性原則,即在分區的時候針對一個完整的縣域行政規劃區,將其完整地分入個區內,而不能進行分割;主導因素原則,即在進行分區的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產生矛盾,對分區造成一定影響的時候,把握主導因素來進行分區。對水土保持生態恢復區進行分區的時候要把握以上原則,進行真實、合理的分區,這樣才更加具有科學性和現實性。
(二)分區的指標體系和數據來源
對水土保持生態恢復區進行分區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定的指標體系。影響水土保持生態恢復的因素其實有很多,不可能把所有因素都列入指標體系中,只能選取有共通性且有代表性的因素作為主導因素,列入分區的指標體系中。指標體系的主導因素:地理環境因素、水土流失的嚴重程度以及經濟情況,這三點作為指標體系的主導因素是較為合理、也是較為科學的。數據來源要依據地理上通用的GIS來建立數據庫,依據中國氣候分布圖、中國植被分布圖、中國土壤區劃圖、中國氣溫分布圖、中國地貌區分布圖等標準的中國地理信息地圖來進行科學嚴謹的分析,建立一個完善的數據庫,為分區提供數據來源。
(三)分區措施及結果
綜合考慮地理環境因素以及經濟條件等,依據科學化的分區原則,以分區指標體系為標準,利用根據GIS建立的強大信息庫,整合以上的資源,運用多種要素疊加的方法進行分區,并且要事先確定好比例尺,使分區更加嚴謹。最后依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可分為濕潤帶生態修復區、半濕潤帶生態修復區、半干旱帶生態修復區、干旱帶生態修復區四塊區域。
二、水土保持分區基本情況
(一)濕潤帶生態修復區。該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南北方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西南的云貴高原以東大部分地區和長白山以東地區。這一塊地區有的是降水較為充足的季風氣候區,有的是高大的山脈高原的迎風坡,地形區較為豐富,總體處于濕潤區。這一區域內有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這一地區經濟基礎較為雄厚,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生態恢復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但是人口密度較大,人均土地面積較小,這就使得土地資源相對來說較為缺乏,又給水土保持生態恢復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二)半濕潤帶生態恢復區。該區以條大致方向為東北西南的線劃分,包括山東、河北、北京一線以及西藏、青海等省和東三省。這一塊區域內有溫帶季風氣候區,也有山脈的迎風坡和部分沿海地區,降水雖說不如熱帶、亞熱帶季風區那樣豐沛,但是也屬于半濕潤地區。這一地區的植被多為典型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草原,存在風力侵蝕和雨水侵蝕的現象。在青、藏等高海拔地區還存在冰川侵蝕。
(三)半干旱帶生態恢復區。該區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地區到喜馬拉雅山一代,大致為東西走向。該區年降水量較稀少,有干旱地區的特征。該區總體地勢較高,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大部分地區還是流水侵蝕較為嚴重,也有風力侵蝕和冰川侵蝕。該區還有個特點就是因為海拔高且較為干旱,人口密度比較小,土地資源相對來說較為豐富。
(四)干旱帶生態恢復區。該區分布在我國的西北地區,極為干旱,年降水量很少。該區的植被以沙漠為主,降水量稀少,因此人口密度極小,經濟發展水平也較為落后,水土保持生態恢復的治理難度較大。該區降水稀少,風力強勁,綠色植被覆蓋率極低,風力侵蝕較為嚴重。
總之,對于水土保持生態恢復區進行分區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因為水土保持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水平不同,治理起來也就會有差異。分區要依據科學的原則,制定標準的依據,建立數據來源。進行分區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并且對分好后的區域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因地制宜地進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