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國
摘 要:好的數學課堂是在“學生有話要說、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中進行的”,如何讓孩子們最大限度地“敢說想說”呢?實踐證明,在情境中打開興趣之門,在自主中開啟學習之路,在探究中延伸學習觸角,引領孩子們和自然數對話,和古人對話,和更大的數學世界對話,既對現有文本進行多重解讀,也在探究延伸的路上漸行漸遠,必將引領孩子們在數學的“密林”中收獲更多。
關鍵詞:情境模擬;自主合作;探究延伸
成人都知道,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都可看做整體“1”。但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而言,這樣的整體“1”并不會讓他們感到輕松。表面看,整體“1”很簡單,但深入進去,則有諸多迂回、輾轉和曲折。如何劃分整體“1”,如何從分割及合成活動來解釋整體“1”,如何真正厘清分數單位隨著分母而變化等頗具深度的問題,學生將經歷一系列探究活動,經歷猜想、裁剪、推理和印證的過程,讓分數的奧秘和真相漸漸顯露出來。
一、在情境中打開興趣之門
好的數學課堂是在“學生有話要說、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中進行的”,如何讓孩子們最大限度地“要說想說”呢?實踐證明,讓孩子們沉浸在活潑的情境之中,孩子們才“敢說想說會說”,其思維、智力和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課堂才能呈現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精彩場面。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中,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
1.同學們,你們知道分數是如何產生的呢?現在,我們一起觀察大屏幕的圖片:分數起源于“分”。在原始社會,人們集體勞動要平均分配果實和獵物,逐漸有了分數的概念。以后在土地計算、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測量過程中,當得不到一個整數的結果時,便產生了分數。
2.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中,悟空只找到了一個桃子,那么如何分給兩個人,每人得多少?又該如何表示?
這樣的問題情境無疑促使孩子們的興趣之火噼里啪啦地燃燒,特別是情境“2”更讓孩子們歡呼雀躍。的確,好的教學就是要打破那種平淡無奇的局面,打破那種“白開水”一般的溫吞吞的局面,通過設置一些諸如“西天取經”的情境,打開孩子們的興趣之門。
二、在自主中開啟學習之路
袖藏乾坤懷日月,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習的源頭從何而來呢?竊以為,給每個孩子以盡可能多的機會自主合作,必將找到真正學習、高效學習、智慧學習的源頭。
仍然以《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為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促使孩子們的探究活動趨向高效:
1.出示幾個其中一部分被涂色的圖形,判斷涂色部分能用分數表示嗎?如果能,是幾分之一?讓孩子們自主解決,試著把涂色部分剪下來,互相比一比、說一說。
2.我們知道一個餅子平均分給二個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可是小明不干了,他說,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點,我要吃這個餅子的四分之一。同學們:你們覺得小明真地能吃到更多的餅子嗎?請用你們自己的方法去驗證一下吧。
3.折一根繩子,反復平均折,從而產生不同的分數(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通過以上“動一動、想一想、折一折”等自主合作環節,孩子們漸漸明白了:分數是一個數,而且是一個抽象的數,任何一個分數都是要對單位“1”而言。而最終,“分數單位隨著分母而變化的,它隨著單位“1”被等分的份數變化而變化”等極具內涵的問題都得以深刻探討與深度認識。可見,讓孩子們親歷知識發生的過程,其知識能夠更長久地貯存在孩子們的記憶庫中。
三、在探究中延伸學習觸角
僅僅放手讓孩子們自主自悟還不夠,還必須引領孩子們走出教室、跳出文本,引領孩子們和自然數對話,和古人對話,和更大的數學世界對話,既對現有文本進行多重解讀,也在探究延伸的路上漸行漸遠。
例如,《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到結尾時可以進行這樣的拓展:
1.引領孩子們思考:單位“1”與自然數“1”有什么不同?(單位“1”不僅可以指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的整體。自然數中的“1”是一個數,只表示某一個具體事物。)
2.分數的起源:古代的埃及人就已經使用分數了,很久以前,在埃及的尼羅河畔和沼澤地帶,生長著一種像蘆葦那樣的水生植物。由于把這種水生植物的莖逐層剖開后可以用來寫字,因此埃及人把它叫做“紙草”,而埃及人便在這種紙草上寫字。公元1858年,在埃及發現了1卷古代紙草——阿默斯紙草卷,世界上最早的分數就被發現在埃及的阿默斯紙草卷。在阿默斯紙草卷中,我們看見4000年前分數的記數法和運算法,當時,埃及人所使用的分數都是分子為1的,例如:1/2、1/3、1/9…
由整體“1”到自然數“1”,“思維上看似受到了阻滯,這是量的積蓄,一旦有所突破,就會出現一個高層次的流暢的認知境界,由低層次進入高層次。”當小學數學教師引領學生在這樣的“場域”中進行探究時,孩子們必將學得有情有義、有滋有味。
參考文獻:
[1]李雅芳.課堂是這樣向深處挺進的[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6(5):30.
[2]傅道春.新課程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