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紅
摘 要:多媒體教學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打破了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但如果運用不當則會陷入一定誤區。主要闡述了多媒體教學出現的一些誤區并針對這些誤區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雙刃劍;多媒體教學;課堂教學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小學生展現形象的畫面,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畫面,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了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然而并不是只要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就一定會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它就像把“雙刃劍”給語文教學帶來了雙重影響,多媒體的普及也讓傳統教學的許多優勢被教師摒棄,在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中漸漸出現了一些誤區。
誤區一:忽視了課堂板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首先,課堂板書是教學過程的濃縮和精華,是閱讀教學中需要讓學生明白的知識和思想主線。寫在黑板上的板書就是一首無聲的歌,可以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也可以成為幾行清麗的小詩,還可以是寥寥幾筆的簡筆畫或速寫等。板書的過程是一個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交流的過程,它應該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在師生活動的關鍵時候出現,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多媒體教學的課件演示卻只是在學生面前一晃而過,不如課堂板書始終醒目地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記憶深刻。
其次,教師在黑板上整潔美觀的書寫是學生平時書寫習慣的參照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書寫習慣。特別是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識字寫字是重點,如果教師黑板上寫一手漂亮規范的粉筆字,這無疑是學生學習寫字的最好教材,又能激發學生寫好字的欲望和信心。顯然,這是多媒體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
誤區二:忽視了教師課堂朗讀的必要性
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要加強朗讀訓練。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是語文教學的主旋律,是訓練學生語感的主要途徑。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更多地被音頻、視頻所取代。音頻、視頻中的課文朗讀固然是最標準的,但一位合格的語文教師更應該肩負起范讀課文的責任。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范讀更能使學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久而久之,學生愛上了朗讀,讀書習慣和能力無形中就形成了。記得曾聽過一位老師執教的《再見了,親人》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位教師的范讀。她讀課文時,聲音抑揚頓挫,時高時低,時緩時急,兩眼還泛著淚光,聽著老師動情的朗讀,教室里鴉雀無聲。大家都沉浸在她的朗讀聲中,每個人仿佛都回到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分別的場面。她的朗讀徹底感染了學生,當學生朗讀時,他們也能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是很重要的,也是多媒體技術不能替代的。
誤區三:忽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主導性
多媒體技術的普及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師,為教學帶來了很多便利,由此衍生的就是部分教師太過于依賴多媒體技術,教學課件信手拈來,整堂課從頭至尾播放課件,教師成了名副其實的影片放映員。曾經有一位教師上的一堂公開課,其制作的課件真地無可挑剔,有美圖,有音頻,還有動漫,很精美很吸引人。學生的熱情一直高漲。可也正因為全程使用多媒體,課堂由原來的“讓學生看課本”變成了“讓學生看屏幕”,導致學生的興奮點時常被牽引到不當之處,學生該靜下來思考時也無法沉靜。如此一來,本末倒置,本是教學輔助手段的多媒體成了課堂主角,而本應是課堂主角的師生卻成了配角。教師失去了主導作用,完全圍繞課件講課,缺少了語文課堂中最為精彩的即興發揮,缺乏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把原本的“課件輔助教師”變成了“教師輔助課件”。
誤區四:忽視了語文課堂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師生忙于應付眼花繚亂的課件,學生沒有思考的間隙,教師將目光移向課件的順利銜接,阻礙了師生情感的交流。課堂由原來的被教師把持著、控制著,到現在的完全被多媒體課件控制著,不能不說是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其實,教學不應該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師生互動的雙向配合;教師也不應該只是多媒體的一個操縱者,而應是師生情感交流的調控者。
如何走出多媒體教學的這些誤區,重拾傳統教學的優點,讓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更好地服務于課堂,發揮多媒體的最佳效果呢?我認為,必須針對上述誤區,采取相應的對策。
1.控制好多媒體使用的尺度
所謂尺度,就是多媒體在課堂的使用率。教師不要被多媒體所禁錮,一味地使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使用頻率過高,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讓學生產生視覺疲勞、審美疲勞,失去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教師要根據課堂的需要來確定選擇是否利用多媒體教學,而不是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我在講《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時,因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就沒有用多媒體教學,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非常精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篇課文分三部分,在學習第一部分時,我讓一名學生朗讀,老師則拿起粉筆在黑板上板演“藍天、白云、樹林、小河、村莊……”一幅美麗的山村風景畫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到了第二部分村莊的變化,隨著課文的深入學習,老師拿起板擦“砍”掉一棵棵樹,樹木一棵棵減少,我能明顯地感覺到學生的心越糾越緊,空氣也變得沉重起來,有學生忍不住喊了出來:“不能砍了!”最后,樹木沒了,藍天白云不見了,村莊消失了,所有的一切都沒了,只剩光禿禿的黑板。學生意猶未盡,深深體會到了亂砍濫伐的危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可真是“此處無聲勝有聲”!
2.把握好使用多媒體的時機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必須“科學、合理”,不能為使用而使用走形式,要根據教學實際,結合教學內容,確定使用多媒體的目的和形式,可以選擇在某一教學環節中使用多媒體,讓多媒體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中,一個設計巧妙的導入,就像戲劇的序幕,可以引人入勝,使學生心馳神往。對于一些與學生相去甚遠,或學生知識儲備中難以理解的課文,教師就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中運用多媒體,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課文《七律·長征》,因文中隱含的歷史事件學生不夠清楚,再加上自身的生活經驗與詩中情景有距離,因此,在課前導入時,老師如能截取一小段紅軍過草地、爬雪山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學生必定會被視頻的情節所震撼,原始的學習動力也就隨之而來。老師再配以音樂進行詩詞朗誦,相信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課文充滿興趣,學習熱情將一觸即發。
多媒體的使用不僅可以讓課前氣氛充分調動起來,運用在課堂當中,還可以讓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小學生本身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課文中許多知識都是第一次接觸,對其不存在任何認知。若是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對課文中的知識進行補充和輔助,那么學生對相關的認識會更全面和清晰。如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文章的題目為《圓明園的毀滅》,而大量篇幅卻是描繪昔日的輝煌,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學的一大難點。這就得借助多媒體的力量,充分展示圓明園曾經是一座怎樣宏偉與豐富的建筑,對孩子才會有震撼力與感染力。再播放《火燒圓明園》片段,讓學生直觀感受侵略者的殘暴和野蠻。這樣才能對圓明園的毀滅有深刻的感觸,對英法侵略者的可恥行徑產生義憤填膺的情感,教學難點也不攻而破。
多媒體教學還可以運用在課堂的結束環節,進行教學反饋。如《海濱小城》一文,學完全文之后,教師可出示課文中相關畫面(海景、海港、海邊)(庭院、街道、公園),讓學生給畫面配上解說詞,學生讀文配樂,興趣盎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3.制作好多媒體課件,寧缺毋濫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初級階段,小學語文課程和教材涉及面廣,涵蓋古今,廣及宇宙、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文世界有多大,小學語文涉及的范疇就有多大,每一個領域都與小學語文教學息息相關。要制作好課件,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精心科學地設計、制作課件,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優美的文段直觀化,精益求精,寧缺毋濫,更好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技術是把“雙刃劍”,教師要客觀認識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中的位置,理性分析多媒體教學的優劣性,在語文教學中正確使用多媒體技術,將視頻、音頻、圖像、動畫等融入教學中,創立一個生動的教學情境,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相補充,展示更多的教學內容,豐富課堂教學知識,拓寬學生視野,提高語文課堂效果,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曉偉,馬延國.淺談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應注意的問題[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
[2]高書賢.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綜合運用[J].學周刊,201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