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麗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十分重要,教師也應當在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教學;學生;探索;創新
“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新時期、新課堂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怎樣才能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這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深思的問題。我想從自己的教學中簡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敢創新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要抓住教材中所蘊含的創造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創造富有變化且能激發新奇感的學習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啟發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那么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應運而生。
在教學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時,一上課,我便用多媒體依次閃爍,顯示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等圖形,出示相繼對應的名稱,并告訴學生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和討論這些圖形的面積,看誰知道得最多,學得最好,把你知道的有關面積的知識,大膽地告訴同學和老師。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全班討論、或師問生答、或生問生答的方式展開,老師作為教學中平等的一員,參與學生的討論,并給予引導,這種師生合作,加強了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教師的和藹、平等,消除了學生的恐懼心理。課堂上學生敢說、敢想、敢爭論、敢創新。多媒體的聲、色、視、動的藝術效果,也使學生進一步對問題發生了濃厚的探索興趣,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加強自主實踐,使學生想創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自主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動手、動腦,在實踐中探索,從而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理解。自主實踐的一個重要環節,自主實踐、動手操作是學生從形象到具體的一個轉化過程,這個過程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促使學生萌發出一種“自我需要”的強烈求知欲望,激發學生想創新。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根據小學生好動、好玩、好奇的特點,事先讓他們用紙板剪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讓其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試一試以及相互討論,同學們通過親自動手最終拼成一個長方形,從而推斷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這樣自主實踐、動手操作、反復驗證,使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學有所感、所思、所悟、所得。這樣不但開拓了學生的思路,而且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激起了學生想創新的激情。
三、注重知識聯系,使學生能創新
數學知識有很強的系統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數學教學內容采用螺旋式上升式編排,化新為舊,縱橫交錯,形成知識網絡。所以在教學新知時,找準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抓住知識的生長點,為學生架起新舊知識過渡的橋梁。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運用遷移規律,學生用已有知識不能直接解決的問題,要巧設臺階,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和發現,使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讓他們在輕松的環境中學會學習、積極主動地探索,形成創新的意識。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形象直觀的演示,一個圓等分拼插很快就變成了一個長方形,這樣利用已知的面積公式從而得出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既讓學生鞏固了舊知又掌握了新知,并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會了創新發現,難點就此突破。
四、精心設計練習,使學生樂于創新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學習過一些新知識后,保證一定數量的練習,是將已形成的概念和新知逐步形成技能,發展成為能力的重要階段。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精心巧設有指導性的課堂練習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課堂練習的設計應形式多樣易難適度,具有階梯性。這樣的設計緊扣了本節課的重點,發展學生的靈活性,使學生在觀察、測量、實踐、思考、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培養了創新意識。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讓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創新的主人。教育家贊可夫指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只有長期堅持不懈地為了孩子,放手大膽地讓他們去探索、去創新,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會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高清改.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A].新世界中國教育發展論壇第二卷[C],2007(1).
[2]王曉琴,王永松,王新民.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4):92-9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