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利民+唐召云
摘要:隨著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以其方便、快捷、互動、開放、虛擬等特點迅速成為廣大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青年學生而言開拓了視野、拓展了知識面,豐富了交流方式,但是也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思政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需要從提高教師素質、調動學生積極性、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等途徑著手,適應新的形勢,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鮮活性。
關鍵詞:互聯網新媒體 高校思政課
移動互聯網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而深入的應用,對高校傳統的教學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應順勢而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切實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一、互聯網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互聯網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新的機遇
1.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嶄新的媒介。隨著計算機網絡、智能手機的不斷發展,網絡將成為大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高校思政課教學要適應這種形勢,充分利用互聯網,建構以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機制,搭建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新平臺。當代大學生電腦知識與運用能力普遍提高,互聯網思維增強,他們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各個學校大規模投入多媒體與網絡平臺建設,這些為實施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傳統思政課教學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內容單調、枯燥、重復和陳舊,而網絡的出現使教育的形態從靜態變為動態,從平面走向立體,網絡具有極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更增加了新的內容。思政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信息海量、傳授平等、交流直接、預警及時等優勢,極大地提高思政課教學的覆蓋面和有效性。
(二)互聯網為思政課教學帶來新的挑戰
1.開放的海量信息環境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思政課傳統的教育模式是灌輸式,或叫注入式,其結果是“我說你聽,我打你通”。教師熱衷于講授,學生習慣于聽講。這種單向信息傳播模式,在信息匱乏、環境閉塞的教育氛圍中是行之有效的。網絡時代,信息爆炸現實地擺在每個人面前,這無疑對教師的信息導向能力提出了挑戰。一方面,教師在信息的擁有方面不再具有獨占的權威優勢;另一方面,如何以一種學生樂于信服的方式重塑教師信息的主導地位,是值得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2.快捷的信息傳播擴散速度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如編寫教材、備課、講課、作業、考試等,已適應不了新形勢需要。隨著網絡時代的悄然來臨,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在沒有任何官方消息時,網上的消息、評論早已鋪天蓋地,學生在教師授課前早已有了自己的觀點。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學不能再就事論事,教師應借助網上報道的大量即時發生的事件及議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評價,把課堂教學與現實世界有機地緊密聯系在一起;及時吸收當前理論界和具體科學發展的新成果,以彌補因教材出版和使用周期可能造成的某種滯后性,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其思想與價值導向。
3.網絡不易控制的負面信息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海量的各式各樣的信息使高校思政課選擇教學信息源和把握教學內容活動更復雜。如西方國家滲透的政治信息和文化、非法組織制造社會混亂的黑色信息、網絡“病毒”信息等給高校在思政課教育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4.網絡導致師生關系淡薄,弱化了教師的主導功能。網絡信息交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人機對話”,這種對話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使人與人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學生上網搜集信息、學習、交流,都是通過電腦和鍵盤來完成的。學生輸入和看到的都是一個個數字符號,通過數字化的“在線空間”與教師、同學交流。這樣就使學生與老師、同學接觸的機會減少,易造成學生的自我封閉,焦慮、苦悶、孤僻、冷漠、壓抑等,導致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關系的淡化。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在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教師自身素質等關鍵環節上,其自身改革的速度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離青年學生的內在需求有相當大的距離,教學效果難如人意。在網絡的交互式平臺上,學生的主體意識被極大地調動和刺激起來,使其認知和情感評價產生連貫性的感染,這對我們傳統的單向性的教育方法的沖擊最為突出。因此,面對網絡新的挑戰,高校思政課教育方式必須做出改進,以適應這個創新的時代,保證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互聯網時代改進思政課教學的路徑
思政課是大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在互聯網時代,應對混雜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的負面不良信息挑戰,維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地位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鞏固黨的領導地位,思政課教學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努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服務于大學生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輸送政治立場堅定、專業技能突出的建設者。
1.提高教師素質教學活動是一個由教師實施的,相對獨立的教育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無疑是占主導地位。為了確保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必須具備相關學科較為系統的知識,具有迅速獲取相關知識的能力,具有借助語言、相關載體以及肢體語言等方式向學生傳導知識的能力,具有對教學過程實施控制的能力,具有對定教學情境控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語言組織和溝通能力,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等。思政課教師要認真分析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做出積極、有針對性的回應,引導大學生理性思考,以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各高校應充分重視思政課教師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對思政課教師進行系統的理論培訓,有計劃的分期分批選送部分教師參加短期業務學習和專項進修,配合以一定的激勵、獎勵政策等措施,鼓勵教師提高和完善能力結構,進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調動學生積極性針對當前大學生廣泛應用的新媒體技術,思政課教師應主動學習使用博客、BBS、QQ群、微信等新媒體,與大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尊重大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以學生為本,充分運用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載體,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關注課堂以外學生的思想活動,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樹立以生為本,服務學生成才的觀念,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教材要求制定教學內容,通過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思想的教學內容,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理解、接受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并結合個人思想實際將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感性認識逐步內化,最終達到能夠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生活中各種現實問題,促進學生實現知行統一,形成理想人格,從而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改善教學方法任何科學技術發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人服務,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思政課教學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順應時代的發展,運用新媒體技術為思政課教學服務,通過搭建網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平臺網站,創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博客,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即時通訊功能,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現實生活中拓展到網絡世界。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用體驗教學法、互動教學法、參與教學法等諸多形式去代替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教案、一門課程的單向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影音素材加入到思政課教學中,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完成傳播知識,培養情感,提升境界。引導大學生理性思考,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4.創新教學模式從系統論來看,思政課教學改革涉及到教學主體、教學空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環境等要素。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基于互聯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期待什么樣的思政課的訪談分析,思政課教學改革遭遇實效弱化、情緒極化、負能量等現代性困境。互聯網新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應從整體體系層面加強多方面的建設,建立健全相應的領導管理體制機制,重視隊伍建設和學科發展,完善落實相應的經費支持等條件保障的前提下創新教學模式:一是教學內容時代化;二是教學方式信息化;三是教學主體問性化;四是教學體系系統化,努力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思政課教師必須注重大學生個性化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從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實際出發,注重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豐富性,注重運用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真正關心學生、服務學生,滿足學生理論探索的需要,解釋困惑的需要,主體參與的需要,培養他們做事做人的能力,滿足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在海量信息面前需要鑒別和引導的現實需求,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