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迪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對于學生學習的數學的具體內容,應該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并且是富有挑戰性的內容,是要求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觀察和猜測,再進行實驗對自己的猜測進行驗證,然后與同學進行交流。”同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每個學生也都能學習到必要的數學。”這些都是在強調數學學習能符合和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授數學學科的時候,除了將教材上系統的知識教給學生以外,還應該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數學課上多進行一些有效的實踐活動。我們都了解,素質教育的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開展切實有效的數學實踐活動。
一、為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學習,開展有效的數學實踐活動
“在人的大腦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抽象思維與雙手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起這些區域積極活動起來。”這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學生只有通過自主探究,主動地親身參與動手實踐活動才能將數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更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主動地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努力地為學生創設出一個寬松、能進行自主探究的學習空間,以便于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活動體驗,運用自己的思維形式,積極主動地、大膽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獲得相關的學科知識。
比如,學生在學習“長方形四條邊的關系”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長方形,然后進行大膽的猜想,再進行長方形兩組對邊相等的結論特征的驗證。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是運用測量的方式得到結論,有的同學是通過將長方形的紙片進行對折后發現這一結論的。學生運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不管用何種方法,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獲得了知識,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等等。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還提到:“單純的模仿和記憶活動不是真正有效的數學實踐活動,而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行思考,在思考中再動手實踐,才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切實可行的數學實踐活動
數學無處不在,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就蘊含著太多的數學信息。可以說,數學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著大量的運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鏈;日用之繁,無一不用數學。”這是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說過的話,這句話也在說明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打破了原有封閉的課堂教學狀態,將學生放入一個開放的、自由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里,使數學知識和學生的自身經驗,數學理論和學生的動手實踐,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家庭等等有效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可以安排學生每個人按照5元錢的標準去書店自主購買圖書,然后再捐贈給每個班級的圖書角。這樣學生就可以擔任班級的采購員了,對圖書館進行調查、采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特別高,他們利用周末的時間完成這些任務,這種形式特別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也能充分地體會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知道數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進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這樣也可以讓學生愛上數學,喜歡學習數學,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和積極性。
三、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數學實踐活動
在有效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應該讓學生多到課堂外,到社會實踐中,這樣才能充分解放學生的頭腦。教師要善于將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系統的知識帶到課外,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充分地將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凸顯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和用數學的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能真正認識到數學課堂上的問題和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的區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中的數學,這樣就必須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例如,我們在教材上學習過圓柱圓錐的體積之后,這些規則的物體學生是會求出它們的體積了,但是生活中還有許多不規則的物體,怎么樣才能求出這些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呢?因此,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實踐活動的作業。要求學生回家之后挑選一個不規則物進行測量。將測量方法進行記錄。其中有一個小組的同學測量的是土豆,他的測量方法是,在一個圓柱形的杯子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分別測出杯子的直徑和水的高度,然后將土豆放入杯子中(水要沒過土豆),這樣水上漲的高度再乘以杯子的底面積就是土豆的體積;還有的同學運用別的方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可以說生活是數學的運用場所,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才是真正目的,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切實有效的實踐活動,能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探究、摸索,讓學生在這片廣闊的天地下自由地發揮。事實也證明,學生在這種學習環境下的積極性更高,學習效率也更高,真正地體現出數學的價值。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