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
摘 要:數學閱讀不僅是讀的過程,而是眼、口、手、腦等器官有機結合、統一協調的過程。在小學階段,正確地觀察圖,理解圖中的意思,也是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一種形式。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
在現實教學工作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每當我們把試卷或測試題發給學生,學生看到自己的錯題后,沒等老師講解自己就改正過來了。很多老師把這一現象歸納為“馬虎”。“馬虎”是我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壞習慣,學生馬虎又源自哪里呢?就是學生的審題、讀題、分析題能力不強造成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數學閱讀能力不強。數學中的閱讀指的是:圍繞數學問題或相關材料,以數學思維為基礎和紐帶,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理解、獲取知識和感受數學文化的學習活動。其實,在數學中不光有數字運算、空間關系和邏輯思維的問題,閱讀理解能力常常是解決數學問題,特別是數學文本問題的必要前提。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呢?
一、激發閱讀興趣,培養數學閱讀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例題都是以主題圖的形式出現,所以我們要合理地利用主題圖創設情境。如在教學“平均分”時,例題是以唐僧師徒分西瓜出現。這時教師就應利用學生對《西游記》的了解及喜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以此為契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有不少習題是以生活中的現象或事為切入點設計的,這時我們教師就應把握時機創設情境,讓學生不知不覺地由事件的理解上升到理論,閱讀能力自然就會有所提高。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了學生熱愛數學閱讀的情感。
二、讓學生動手畫圖,培養數學閱讀能力
數學閱讀不僅是讀的過程,更是眼、口、手、腦等器官有機結合、統一協調的過程。在小學階段,正確地觀察圖,理解圖中的意思,也是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一種形式。畫圖是解決數學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只有畫出相應的數學信息圖或是關系圖,那么就證明學生理解了,能解決問題了。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讓他們畫一畫線段圖或是圈一圈、涂一涂,那樣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問題。
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數學閱讀能力
1.公式、概念、定義中閱讀方法的培養
在教學數學概念、公式、性質、定理等知識時,其中里面的數學術語非常嚴謹,語言表述具有很高的嚴密性和邏輯性,要求學生直接參與,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質疑。所以我們就必須要求學生反復咀嚼,咬文嚼字,反復思考,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讓學生理解,掌握其中的意義所在。那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公式性質、定理。
2.計算課中閱讀方法的培養
很多老師認為,計算課中有什么閱讀呀,其實不然。平時學生做計算題是錯誤率最高的,大部分老師認為那都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而這種粗心大意又從何而來呢,歸根結底就是學生沒有認真讀數或是讀題。在計算課中,特別是四則混合運算,涉及加減乘除和小括號,涉及運算順序,這時我們就應該讓學生一步一步讀運算順序、先說再動手算、邊讀邊計算,這樣就會避免抄錯數或是運算順序顛倒的現象。又如在教學“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一步一步地說出誰加誰得多少再加上進來的幾,在什么位上寫幾,然后再向前進幾,這樣邊讀邊計算有序的訓練,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3.解決問題中閱讀方法的培養
數學閱讀對于解決問題尤為重要,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數學閱讀能力,那樣才能正確地分析解答應用題。在解決問題中,一些數量關系都是隱藏的,要求學生從中分析找出解題的關鍵。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就要求學生對關鍵詞進行理解,讓學生邊讀、邊劃、邊想,找出數量間的關系。在教學解決問題中,我們要讓學生學會讀懂題,給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時間,必要時可以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在黑板前講解。教師在教學中只有通過“閱讀”的方法,不斷培養閱讀的技巧,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弄清數量關系,找到解題思路,提高解題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的效果。
四、營造數學閱讀氛圍,培養數學閱讀能力
每節課完成后都要留給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知識反饋與質疑。同時,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收集有關數學方面的素材,如古今中外著名科學家刻苦學習,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事跡材料。這些鮮活有趣的數學閱讀材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同時還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我們還可以在黑板報或墻報上設有“我愛數學”板塊的內容,可以鼓勵學生撰寫自己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或是一些數學家的事跡。這樣創設濃濃的數學閱讀氛圍,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會潛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總之,數學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需要我們不斷地堅持和努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王海燕.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5(7).
[2]李海燕.走進小學生數學閱讀[J].科學大眾,2016(7).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