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學生是具有獨立個性的人,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沒有差異也就沒有社會,差異同時也是創新的開始。因此,在一個班集體中既要有共同的人格標準,又要有讓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的和諧氛圍。我覺得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不僅要遵循教育規律,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我在實踐中以民主、平等、互愛的師生關系為基礎,以寫心理日記為主要交流方式,以集體活動和興趣小組為手段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建立民主、平等、互愛的新型師生關系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敬和信任的基礎上,只能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因此,每當接手一個班集體,首先,通過各種途徑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他們。用親切的語言去關懷他們,用得體的舉止給他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以此贏得他們的信任和尊重。在建立班集體時,我先表明自己的愿望:每個人愉快地學習,健康地成長。學生是班集體的主人,我讓每個學生寫出自己短期內的奮頭斗目標、對老師的期望及對班集體的建議,激發起學生的上進心和責任感。其次,是學生自主管理班級。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老師只是一個指導者,要教會學生怎么管理,而小學生積極性特別高,這樣可以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在學生彼此都很熟悉的情況下,民主選舉班干部成立班委會,班委會在班上公布學生的建議,制訂班級公約。老師不僅要對班干部的管理加以正確引導,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心每個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和尊重,及時發現他們的進步并予以誠懇的表揚。這樣堅持與學生的良好交往,把學生引上學習與進步的成功之路,學生必然相信老師,親近老師。
二、通過“心理日記”加強交流
學生是發展的個體,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有的活潑好動,有的文靜內向、有的謙虛、有的驕傲……課外時間就有幾個孩子愿意找我聊和玩,大部分學生白天在校時間與我交流較少。因此我嘗試與學生探討交流方式,利用開班會時間,我讓每位同學在一張紙上寫一句對老師說的心里話,要求不寫名字,自己想說什么隨意寫,班會后我逐一翻閱孩子們寫的心里話,了解孩子們的真實想法,有的要求老師少布置一點作業,有的希望老師多搞一些文娛活動,有的向老師提出班級管理的建議……孩子們從不同的角度談了自己想法,使我進一步了解了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讓孩子們寫心里話,這項措施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后來,我就把這項措施延伸到平時每兩周一次的課外作業。孩子們每兩周在日記本上寫一次心里話,我讀了后也在作業本寫上我對孩子們要說的心里話,閱讀批改完后發給他們。通過這樣彼此的心理溝通交流,我作為老師了解孩子們的想法,同時也讓孩子們了解我的意圖,在相互交流中密切了我與學生的關系,我們把這種交流方式稱為“心理日記”。這種日記形式不受限制,無論什么內容都可以寫,而在班級管理中,我又逐漸與學生建立了較好的師生關系,所以孩子們一般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他們有的在日記中承認錯誤,有的訴說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和自己的美好愿望;有的寫自己的學習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難,有的向我匯報在班級中看到的好人好事和不足之處,有的出謎語讓我猜……每天我都用心去讀,然后用心寫上我對他們的期望,回答他們向我提出的問題。這樣日復一日的交流,我發現原來自卑的學生也會露出自信的笑容,有些清高的同學也變得謙遜起來,常常幫助別人;有些喜歡搗蛋的孩子也收斂了許多……我覺得這樣心與心的交流,老師對學生細心、耐心的正確引導,對他們的小心呵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的人格品質。
三、開展各種活動,營造適宜的人際環境
人格品質的培養需要適宜的人際環境。這直接影響著人格品質的形式、創新能力的激發。而作為班級管理者除了在教學中創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外,還可以開展各種集體活動,既讓他們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培養不同的興趣愛好,學會創造性地生活、學習和工作,使其人格特征表現出來,自我潛能挖掘出來,又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接納別人,與別人合作,學會“走向他人”,學會“關心”,學會“共同生活”。我在了解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把他們分成各種興趣小組,指導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小組活動,并適時讓他們以興趣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比如在“學習園地”里進行各種各樣的展覽。這讓他們體會到被欣賞的喜悅;讓他們合作出墻刊,布置教室等,讓他們既展示自己的才華,又學會了欣賞別人,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另外,我還會帶他們參加義務勞動,讓學生感受到與老師、同學交往的快樂,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這些交往實踐會讓學生融入適宜的人際環境中,會使學生擁有健康心靈,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
總之,人格培養是現代教學的重要趨向,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是教育價值的重要體現。擔負培養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責任的教師,要瞄準未來人才的特點,始終把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作為自己工作的首要目標。只有這樣,教育才能“面向未來”。
編輯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