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
在學校的門口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迎著初升的太陽走向校園的人群中,一個大人旁都會領著一個戴著紅領巾的孩子,大人的肩上背著圖案幼稚的書包,那圖案和顏色與大人極不相稱。一只手緊緊拉著孩子的手,孩子往往都是慢吞吞地被大人拉著向學校走去,到了校門口書包才被背到孩子的身上。放學亦是如此,甚至不需要一個字的溝通,書包就自然轉移到了大人的肩上,于是早上那不和諧的畫面又再一次出現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日日相同。有時甚至能看到五六年級的小學生還是這樣。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不禁想起了假期時看過的一本書——《十五少年漂流記》,書中講述的是十五個美國少年荒島求生的故事,這十五個孩子最大的不過13歲,最小的才7歲,由于一場意外他們所乘的帆船不知什么原因掙斷了繩索而漂流至太平洋中央,開始了荒島求生的日子。在島上,十五個少年互相團結,克服困難,勇斗猛獸,種植糧食,省吃儉用,就這樣他們憑著集體的智慧和勇氣與大自然進行了積極抗爭,和惡徒展開了殊死搏斗,最終救下了一名護士和勇士后,成功逃離了荒島。
掩卷冥思,我心中對這群孩子的英勇和智慧感到欽佩的同時,心中不免泛起了一絲悲哀。這絲悲哀是為我們的孩子而悲哀,一個連書包都背不動的孩子,將來怎么能肩負起祖國建設的重任?在這場一個書包與一艘帆船的PK中,我們的孩子真的是一敗涂地。
孩子的獨立性到底有多差?通過調查中我發現:我校五年級孩子還要家長每天接送的有兩人,不會系鞋帶的有三人,早上要家長給穿衣服的有一人,有時還需要家長喂飯的孩子有2人。這是五年級的孩子應該有的獨立生活的能力嗎?五年級尚且如此,那低年級呢?情況就更嚴重了。生活上的不獨立直接導致學習上、思想上的不獨立,遇到難題第一個反應是問家長或問老師,因為懶得去思考;遇到不認識的字,直接略過不讀,因為懶得去查字典。不思考,不求新,成了現在小學生的通病。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性呢?
第一,治標還需治本,培養家長的意識是治療的根本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所以家長的教育非常重要。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明顯增加,喜歡自己去嘗試體驗,可就在這個關鍵期,家長包辦代替,就讓孩子們形成了這樣的觀念:這些事是爸爸媽媽應該做的,跟我無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依賴的心理。所以要讓家長清醒地意識到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重要性,讓家長放開手,讓孩子去探索,去行動,使家長明確,現在的“愛”就是對孩子將來的“害”。
第二,從思想入藥,培養思想的獨立是治療的基礎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與父母平等的個體,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尊重和了解孩子。作為家長更加應該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與父母平等的個體進行交流,來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特別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內心世界越來越豐富,家長需要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溝通。
老師在學校需要引導學生,用“你長大了!”“你能夠獨立地完成?!薄澳阋呀浭莻€男子漢了!”……這樣的話語去引導孩子把自己看成一個獨立的人,明確自己的事情由別人去做是自己不成熟的表現,要學會獨立完成一件事,培養孩子思想上的獨立,這樣才能從基礎上治療依賴的疾病。
第三,從行動上強化,培養行為的獨立是治療的重點
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父母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難時就迫不及待地去幫助,比如,孩子摔倒了,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孩子吃飯把飯撒在桌子上,馬上就批評孩子,然后連忙給孩子喂飯,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無能、感到自卑,從而失去探索世界、嘗試新任務的勇氣。在孩子遇到一些可以自己戰勝的困難的時候,父母應該給孩子機會,別忘了,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風箏,他們終歸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的懷抱,為了將來他們會成為能翱翔在天空的雄鷹,做父母的應該從現在開始、從日常小事做起,培養孩子將來的立身之本——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我們班級里,在學生進入三年級之后,我就讓學生參與班級的各方面的活動,如班級在布置班級時,我會問學生想在班級里放置些什么。在開運動會時,我會讓孩子參與人員和戰術的安排。班級有活動時,同學們是活動主要的策劃者,孩子們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也感到自己的成長。進入五年級后,我會讓他們走向社會,開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即要求學生在不得到任何成長幫助的情況下,自己通過自己的推銷手段,尋找就業的機會,掙取由勞動換來的金錢,不論多少,參與即好。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因為膽怯和懶惰,沒能邁出這獨立的第一步,自然也沒有收獲。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孩子們在思想和行為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也感受到了社會的復雜和掙錢的不易,對社會、人生、勞動、價值都有了新的認識。
所以,為了我們的孩子不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上,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性吧,讓他們盡快地成長起來。
編輯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