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義瓊
摘 要:好的小學課堂,既要注重終點,更要注重過程;既要注重預設,更要注重生成;既要注重技能技法,更要注重孩子們的品性純化。好的語文課堂不應該是單軌道,而應該是“熱鬧絢麗”與“潛心讀書”的互補,是預設和生成性資源的有效開發(fā),是技能技法和人文生態(tài)的雙軌道。
關鍵詞:潛心靜讀;生成性資源;人文生態(tài)
好的小學課堂離不開這樣一些要素的參與:注重終點處的輝煌與絢麗,但同樣注重過程中的潛心誦讀和靜思默想;注重精心預設,更注重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調控和利用;注重字詞句篇等語文基本功的扎實訓練,同時注重課堂中人文生態(tài)的涓涓細流……好的語文教學就是這一切的自然存在和展現(xiàn),需要教師引領孩子們在這樣的“雙軌道”上漸行漸遠。
一、注重終點,更要注重過程
“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安安靜靜地讀書,認認真真地思考。”[1]對特級教師賈志敏的話我滿懷敬意。所謂“安安靜靜”,更注重語文課堂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所謂“熱熱鬧鬧”,其實注重的是語文課堂的結果。的確,注重“安安靜靜”,其實就是注重“在路上”的感覺。注重路上,其實就是注重語文課堂的“真實、樸實、平實”,而這恰恰是對當下語文課堂“熱鬧有余獨立思考不足”的有力反應。
例如,某教師在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鳥的天堂》中安排了以下環(huán)節(jié):(1)在多媒體課件演示“群鳥齊飛圖”的同時,配樂朗誦課文;(2)交流自學感受:鳥的天堂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個詞、一個短語或一句話來說;(3)找出文中寫出了作者經(jīng)過鳥的天堂后發(fā)出贊嘆的句子,互相說說有什么感受;(4)再次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這樣的設計安排不可謂不好,但是這樣的課堂注重了“聲光色”的熱鬧和耀眼,注重了形式之“花哨”,卻忽視了讓孩子們扎扎實實朗讀這一最基本、最原始的方式,僅僅是教師配樂朗讀,孩子們哪有自主朗讀的機會,更遑論孩子們對語言文字的細致品味和真實感受。這樣的課夠熱鬧、夠激情、夠排場,但卻恰恰蒼白、脆弱、支離破碎。竊以為,引領孩子們讀深、讀透、讀出感情,用范讀、引讀、伴讀、對比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來點撥引領孩子們多讀才是正道。
二、注重預設,更要注重生成
好的語文課堂應當讓孩子們對語文擁有一種“饑渴感”。而兒童一旦有了這種“饑渴感”,自然就會對學習產(chǎn)生出一種內(nèi)在動力,就會樂此不疲地去親近語文,學習語文,享用語文。[2]擁有一種“饑渴感”的方法很多,其中,注重生成,隨時捕捉課堂上那些“曇花一現(xiàn)”的生成性資源,或能滿足孩子們的“饑渴感”。
既要注重預設,更要注重生成的例子很多,比如,仍然以《鳥的天堂》的教學為例,一個學生提出:“我仿佛聽見幾只鳥撲翅的聲音,等我注意去看,卻不見一只鳥的影兒。”這一句中,作者為什么用“仿佛”呢?還有一個學生說:“土地是濕的,大概漲潮的時候河水會沖上岸去。”河水怎么會漲潮呢……類似的問題并不是教師在預設中提出的問題,它超出了課文重點要解決問題的范圍。然而,我們能就此不管不顧嗎?事實上,正是對“河水怎么會漲潮呢”等問題的討論、交流和反思,孩子們才活潑潑地睜大了自己發(fā)現(xiàn)的眼睛,才讓孩子們的個性解讀和多元解讀有了“用武之地”,才培養(yǎng)了孩子們求異求新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真正好的教學不排除“意外事故”,不杜絕“另類思考”,相反,更注重教學歷程中隨時發(fā)生的生成性資源。因為“命運中的不速之客永遠比有速之客來得多。所以應付前一種客人,是人生的必修”。也許在應付“不速之客”的過程中,在彈性靈活的臨場體驗中,在師生的即興發(fā)揮中,師生愈能觸摸到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進而獲得多方面的滋養(yǎng)和鍛造。
三、注重技能,更要注重品性
“把教學縮減為純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學縮減為純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學縮減為純精神的,它就喪失了現(xiàn)實世界之根基。”帕克·帕默爾的這句話是說,教學決不能行駛在技能技法的單行道上。好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語文”和“人文”的深情握手,既充盈著濃濃的“語文味”,也流淌著濃濃的“人文味”,以此創(chuàng)造出情理交融、意境和諧、情感俱進的教學奇觀。
比如,學習《鳥的天堂》,不僅僅要發(fā)現(xiàn)語言美,還要發(fā)現(xiàn)景物美,鳥兒美;不僅僅要發(fā)現(xiàn)鳥的美,也要發(fā)現(xiàn)人的美;不僅僅要創(chuàng)造鳥的天堂,也要尋找學生的天堂:課堂中多一些平等對話,多一些個性解讀,多一些多元解讀,多一些情感激發(fā)……這樣的“多”,或許就是庇護孩子們樂學善學的“茂盛”的榕樹。這樣的“榕樹”之下,哪一個孩子們不“郁郁乎文哉”呢?
的確,好的語文課堂不應該是單軌道,而應該是技能技法和人文生態(tài)的雙軌道,在適度的熱鬧中,孩子們靜悄悄地潛心讀書和靜悄悄地獨立思考,生成性資源的有效開發(fā),以及課堂中人文生態(tài)的重建同樣不可或缺。但愿小語教師能夠引領學生在這樣的“雙軌道”上獲得沉甸甸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賈志敏.薛校長的比方[J].小學語文教學(會刊),2016(1):1.
[2]潘文彬.培育兒童的語文情感[J].小學語文教學(會刊),2015(12):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