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許多教師只是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糾正,沒有意識到錯誤對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作用,以至錯誤資源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轉化對錯誤的態度,以錯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在錯誤的基礎上發散思維并獲得正確結論,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進步。
錯誤資源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某一知識點做出的錯誤判斷而產生的,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糾正成為學生進步的課程資源。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不夠縝密,在學習過程中難免犯錯,但是在學生犯錯后教師往往是責備和糾正,學生雖然勉強知道了正確答案,但缺少對誤區的分析和反思,并沒有起到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作用。這時如果能抓住學生犯錯誤的契機,讓學生意識到錯誤的思維方式和解題方法,在遇到同樣的問題時,能重點對待,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對增強教學效果也會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筆者結合教學中的實踐經驗,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運用策略。
一、巧用錯誤,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利用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才能在興趣的驅動下,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并產生探索創新的力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錯誤資源的作用,利用學生所犯的錯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將學生的錯誤轉化為促進學生進步的有利資源,使錯誤資源真正為學生學習服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如教學分數應用題內容時,筆者出示了這樣一題:修一條路,第一天修了500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2/5,這時候剩下的與修好的相等,求這條路有多少米?有的學生沒有認真思考馬上列出算式:500÷(1-2/5)+500=1333(米)。這時,筆者沒有急地進行糾正,反而通過引導學生畫線段來分析題目,在分析過程中,做錯的學生忽然意識到解題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并改正解題思路,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幫助學生有效地形成了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二、誘導“犯錯”,引發深思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利用錯誤的意識,將錯誤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引導學生進入誤區,并從誤區中解脫出來,幫助學生深入地掌握數學知識,擺脫誤區。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學生帶入誤區,從而引導學生發現與數學知識的相悖之處,并在這種相反的結論中,發散思維,對錯誤進行分析和反思,找到錯誤的突破口,從而掌握正確的數學結論,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審視條件、問題、結論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深化認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辦法。
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來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式:在空圓錐里裝沙子,然后倒入空圓柱中,看看幾次可以裝滿。各小組分頭操作,之后交流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有的學生說:“我們認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四分之一。”還有的說:“我們不到三次就將圓柱裝滿了。然后筆者引導學生重新做一次,結果三次正好倒滿。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老師制造了一個小小的錯誤,故意用了一個大圓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三、將錯就錯,變廢為寶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成功的開始。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分析和思考,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數學學習能力。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從發展角度認識到這些錯誤存在的價值,圍繞錯誤展開非預設性“生成教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可能會有意外收獲。
如學生總是將圓的周長和面積混為一談,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先讓學生到講臺上用手指一指什么部分是圓的周長,學生用指尖圍著圓繞了一圈,接著用掌面貼著圓摸一遍。經過這一互動過程,學生分清了周長和面積的區別,并深刻認識到了犯錯誤的原因,犯過的錯誤成為他們學習進步的保障。
四、建立“錯誤”題庫
針對學生的錯誤,不僅要引導學生對錯誤地進行分析和思考,還要求學生對錯誤進行總結,并經常翻看,思考正確的解題思路,建立起錯誤題庫,使學生能真正認識到他們所犯的錯誤,并在以后的練習中加以改正,從而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數學學習習慣。
如在數學學習中,筆者要求學生準備一個錯題本,并將學習中遇到的錯誤記錄下來,寫上錯誤的原因,并寫上正確的解題思路和解題過程,總結出錯誤的原因。這樣,學生就會對平時所犯的錯進行主動思考和總結,逐漸形成總結錯誤的習慣。
綜上所述,錯誤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如果教師能夠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在錯誤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對錯誤進行分析和反思,使學生找到犯錯的原因,幫助學生在錯誤的基礎上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將錯誤轉化為有利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高枝國.從錯誤中挖掘有益的教學資源[J].小學數學教育,2010(9).
[2]黎美艷.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