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連
摘 要:怎樣讓孩子真正地利用實驗學會科學地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實驗器材達到科學課的實效性,抓住中心環節合理調整內容,集中實驗;合理取舍教材內容,主攻重點實驗;選擇實驗材料,側重探究實驗后分析。
關鍵詞:科學;實驗;探究
科學新課程實施以來,科學實驗教學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有幾個實驗活動不落實,感覺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假如每個實驗活動都要落實,教學時間不夠,也達不成明顯效果。我常常思考:教材上安排的內容怎么處理呢?怎樣使科學實驗課上得既有高容量,又有高質量?經過科學課的教學實踐,發現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對教材做合理調整,對實驗小組做合理安排,對實驗器材做有效選擇,對探究實驗做有效指導,都能提高教學有效性,這些因素都需要教師來有效組織。下面結合“食物”單元的實驗教學,談談教師如何有效組織,使“科學”課教學既節省教學時間,又提高教學效果,實施最優化教學。
一、抓住中心環節合理調整內容,集中實驗
根據學生愛玩、貪玩的特點,組織探究實驗活動時,要讓學生人人都有任務,要讓學生盡興地探究,要激發出探究的興趣,而且要有所收獲。有些科學實驗課,按照教材的編排來上,課堂上很難完成任務。教師要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抓住探究實驗中的核心環節,有目的地把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再合理安排好實驗小組,把做做停停的分散實驗改為人人有事干的集中實驗,以節省探究實驗的時間。便于花更多的時間用于討論分析現象,得出結論,上升到對概念的理性認識,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食物中的營養”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材安排了三個有結構的活動。活動一:探究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活動二:探究在一天的食物中,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顒尤罕鎰e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第一次教學時,我按照教材的安排,實際操作時分了五組學生實驗?;顒右唬航涣魇澄锖心男I養成分?;顒佣河懻撛谝惶斓氖澄镏?,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將我們一天所吃的食物中,每種食物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補充記錄在卡片上?;顒尤?,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結果發現學生課前準備不充分,沒有查閱相關資料,以致小組交流時只有個別人發言;還有,組織之間不會配合,其中有一部分學生一直無所事事。再則組織學生做分散實驗,做做停停,花費的時間很長,學生實驗不能盡興,也不利于歸納分析。如果分兩人小組實驗,準備各種實驗器材的工作量很大,分發實驗材料也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
第二次教學時,分五人小組實驗,把某些教學環節稍作調整,減少活動環節,學生探究更盡興了,時間也節省了。我是這樣教學的: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恰當地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教學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從而揭示課題。
2.初步感知,實驗探究
(1)認識營養成分(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結合課本中的內容,充分熟悉六大營養成分。并運用小組合作交流完善食物中哪些食物中含有這些營養成分。
(2)了解營養的作用(食物中營養對身體的作用)
讓學生對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教材等途徑獲得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很感興趣,成為更加主動、自主的學習者。
3.自主探究,實踐新知
做實驗,辨營養成分(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1)尋找脂肪(2)尋找淀粉(3)尋找蛋白質
新課程強調從學生興趣、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和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自我學習的能力。因此創設動感探究式教學模式:討論猜想、實驗研究、互動交流、總結歸納四步驟,努力營造一個以學生為活動主體、和諧平等互助交流的學習方式,充分了解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學是為了應用,要讓學生學以致用。課后布置作業:自己設計營養豐富的午餐。讓學生學以致用進行探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合理取舍教材內容,主攻重點實驗
科學教師都有同感,科學教材有些章節的編排內容在一個課時上安排偏多,但仔細分析教材,發現有些內容是同類實驗,教學時完全可以選用。教學時,一堂課上抓住一些重要的探究實驗,做透這一部分,可以帶動這一類實驗,同樣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食物中的營養》一課教學活動中,教材安排了三個活動環節,在一節課中無論如何是完成不了這三個探究活動的。在這節課中,告訴學生一些搜索信息的方法,讓他們課后去查找這些相關的信息,再把這些收集來的證據進行整理和分析,試著作出自己認為合理的解釋。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取知識是主動的,這是一種發現式探究。通過搜集整理信息進行發現式探究,能讓學生親歷科學,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科學素養,我將“我們一天中獲得的營養成分”環節一帶而過,讓學生充分地合作探究,主要進行鑒別脂肪和淀粉的實驗,把這一部分做透,做細,學生不僅能在知識與技能上得到收獲,而且更能增強學習的有效性。課后讓學生自行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應該不是困難的事情了。這里也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對實驗效果都沒有什么影響。但是每次實驗結束后,都必須組織好對實驗現象的描述與分析,以得出科學的結論,同時要讓學生學會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第三個教學環節,最后花幾分鐘指導學生去交流討論實驗結果,并要求學生在活動手冊上作好記錄,下一節課檢查。
我認為,科學探究實驗,實驗小組的安排也很重要。如第一次教學時,我沒有對小組成員進行具體分工,結果由于學生不會合作,也不認真聽老師的要求,同學們不知該做什么,實驗時都自己做自己的,教學完全失敗。第二次教學,采用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操作員、記錄員、觀察員等,教師邊演示邊指導學生做分組實驗,實驗操作面廣,人人動手,人人參與活動;便于觀察,更便于管理,課堂秩序好;教學環節安排得非常緊密,節省了很多時間。
三、選擇實驗材料,側重探究實驗后分析
教材包括材料,材料是教材最重要的部分,一套好的材料可以促成一節好課。對此,我很有同感,在教學中也深深地感覺到材料選擇得當,可以使探究實驗省時而又有效。要使探究有實效,讓學生做好探究前的方案設計很必要。但是設計實驗方案很花時間,在一節科學課中既要讓學生自己設計好實驗方案,又要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過程,還要引導學生作好實驗分析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要照顧到個別現象、面向全體學生。這就更需要教師要有精明的組織能力,充分發掘實驗材料,并能提前讓學生自己準備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實驗材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將科學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省時省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驗結束后,不僅要重視多數人的結論,也要重視分析個別現象。因為這些特殊現象背后隱藏著學生的疑惑,也隱藏著學生在探究實驗中的情感態度,揭開疑惑可以讓學生對知識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因為教學中對有些實驗材料作了調整,學生在取得同樣的學習效果的基礎上,有充足的時間對特殊情況作具體的分析。既要照顧到個別現象又要面向全體學生,還要合理進行分組,這些都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對于不同材料的不同選擇將會影響著課堂的結構,也決定著課的成敗,所以教師為學生選擇好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很重要。
科學新教材注重讓學生體驗探究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探究活動的落實要靠教師的有效組織。科學教學提倡“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敢于樹立“用教材教”的意識,學會取舍。教學實踐發現,教師只要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點,合理調整探究活動內容,合理安排實驗活動小組,善于選擇有結構的實驗材料,組織好有典型意義的探究活動,授學生以漁,就可以節省教學時間,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教學達到最優化。
參考文獻:
[1]何振華.淺談小學科學實踐材料的開發[J].中國校外教育,2017(2).
[2]韓婧.德育滲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