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玲
摘 要:對于農村小學的孩子來說,課堂閱讀時間較少。要讓孩子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就要避免乏味單調的朗讀和灌輸式的講解,優化閱讀教學。比如,可以利用繪本來進行有趣的課堂閱讀。繪本上有孩子們喜歡的圖畫和色彩,能更好地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繪本還可以讓孩子們在彩色的世界中徜徉,充滿童真地進行想象,從而使閱讀成為孩子們的一種精神需求。
關鍵詞:課堂藝術;尊重學生;源頭活水
上周,我們組織觀摩了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的公開課,收獲很多。置身于課堂教學中,看到各位老師氣定神閑、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智慧的浪花。他們或淺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更讓我連聲贊嘆,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為?郭學萍老師的教學新穎有趣,盛新風老師的思路明晰,賴玉蓮老師的娓娓道來,宋運來老師的風趣幽默,都讓我學到很多……贊嘆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沉思,為什么同學們在課堂上樂此不彼,甚至在課堂結束后都久久不愿離去?有的同學還流出了離別的淚水。從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課堂藝術的重要性。下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課堂導入的關鍵性
首先是郭學萍老師利用兒童們喜聞樂見的“奇妙樹”作為導入,“奇妙樹”上結滿了各種水果,有西瓜、蘋果、香蕉等。“哇,樹上竟然接了大西瓜!”同學們帶著好奇心走進了奇妙的兒童詩歌課堂。就這樣郭老師把同學們的注意力緊緊地抓住了。賴玉蓮老師的課堂教學是從讓孩子們觀看《學挖洞的鼴鼠》開始的,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從他們的興趣入手,孩子們像做游戲、看漫畫書、看動畫片似的,整個課堂也就變得活潑、生動起來,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很多知識。
二、教師語言要具有藝術的魅力
當我聽了這幾位教師的課后,我想教師的語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賴玉蓮老師在教學《和角色對話》這一課時,她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畫,一邊聽老師講《學挖洞的鼴鼠》的故事,聲情并茂的語言引導著學生的思緒。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多彩的藝術,更確切地說每一位教師都是一位演員,誰能演繹得淋漓盡致、形象逼真,誰就能抓住學生的心。盛新風老師的課堂語言簡潔、準確,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宋運來老師用自己揮灑自如的語言引導著學生。
三、相信、信任并尊重學生
郭學萍老師讓同學們自己去當小老師,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使有的同學表現得稍欠妥當,但她還是一直在鼓勵學生,抓住學生的優點贊美學生。盛新風老師讓學生把自己創作的《天凈沙·秋思》這首詩的“新作”寫到黑板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自己中意的詞句。她們都把學生看作學習主人,既耐心細致地做好了各項指導工作,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寶貝你真棒!”“你真厲害!”“真了不起!”他們都把學生當做寶貝一樣關心著,熱愛著,使我從中感受到教師只有對學生熱愛、關心、尊重,杜絕挖苦、諷刺、粗暴,才能營造一個民主的氛圍,才能更好地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使每個孩子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宋運來老師的課使我受益匪淺,幫我解決了兩個困惑。(寫作文和改作文)(1)寫作文:宋老師講授的漫畫作文《夜晚的哭泣》一課中,逐步引導學生明白漫畫的內容,指出漫畫上的一個符號、一處景都在表達著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一段話或一個故事。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每一個景物的含義,并把這幅漫畫的內容描繪下來,再思考為什么會是現在這樣,以前怎樣,今后又會怎樣。并引導學生進行過渡。這樣學生心里就有了整篇文章的框架。(2)改作文。宋老師摒棄了傳統的徒勞無功的改作文方法,大膽提出了把習作講評課改為習作欣賞課,要粗批助改,減負增值。提出了以下幾點:
A一個觀點:欣賞、欣賞、再欣賞。欣賞比指瑕重要。
B一個意識:讓發表意識走進習作欣賞中來。
C一項舉措:要讓作文常得滿分。對于學生寫作要持肯定的態度,對于學生的錯別字、標點等要“看在眼里,不要放在心上”。
D一項分權:紅筆不是老師的專利。教師要大膽放權,給學生一定的標準,讓學生自己修改作文,以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盡可能地利用各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更好地創建高效課堂。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不斷學習,博采眾長,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淀教育素養,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雖不能成為名師名家,但也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參考文獻:
[1]何敏,李日南.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想模式[J]. 中國校外教育,2017(2).
[2]楊紅月.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2).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