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
摘 要:抓住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注重漢字音形義的結(jié)合,探索提高課堂識字效率的教學方法。課題組經(jīng)歷了理論學習、研究測試、方法總結(jié)三個階段,總結(jié)出課堂識字效率較高的識字方法。具體方法有:偏旁歸類法、猜字法、漢字演變法、語境識字法等。并以課堂為中心,將識字教學成果延伸課外閱讀,及低段學生的日常生活,即利用課堂認識字,展開閱讀熟悉理解字,回歸生活鞏固字。
關鍵詞:識字方法;漢字;音形義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低段的重要任務。最讓老師困惑的是,低段辛苦教學生認字,到中高段寫文章時,學生出現(xiàn)的錯別字多,形近字、同音字混為一談。
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漢字的音形義三者的關系,學生把握得不好。我們知道漢字是由音、形、義三要素組成。對漢字教學,我們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只要做好這三點,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就可以大大減少學生的錯別字。
現(xiàn)在識字教學的方法眾多,有集中識字、分散識字、字族識字、字理識字、注音識字等三十種,可謂百花齊放。但影響最為深遠、成效最為突出的還是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
集中識字主要運用漢字構(gòu)字規(guī)律的分類識字,具體的識字方法有:基本字帶出的字串、形聲字歸類、近義詞、反義詞歸類等。根據(jù)漢字的構(gòu)字規(guī)律進行識字,對字形識記的效率與準確性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忽視了字義的教學,把漢字作為符號識記的過程枯燥無趣。
分散教學是識注重漢字音、形、義聯(lián)系,以“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為主要特征的識字方法,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感知、理解和掌握。這一識字方法突破了理解字義這一難點,將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結(jié)合,有助于學生語言的發(fā)展。但存在著學生對字形掌握較差這一缺陷。
分散識字和集中識字各有利弊,我們能不能將兩種識字方法結(jié)合起來,兼蓄所長,補其所短,達到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辯證的統(tǒng)一呢?
在研究測試階段,我們團隊分了三個研究小組,第一組的主要任務是集體備課,討論教學方案,上研究課;第二組為測試組,對學生的識字情況進行全面的測試,并填寫《課堂識字教學記錄表》《課堂識字方法總結(jié)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用時表》;第三組為成因分析組,主要任務是對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綜合評估、分析成因。查找課堂識字方法與學生識字效果之間的關系,完成實驗報告,反饋學情。
最后,對有利于學生對漢字音形義掌握的教學方法進行歸納總結(jié)。
偏旁歸類法。這種方法注重字形與字義的聯(lián)系,集中識字。對同一偏旁的字進行歸類,一是可以對已學生字的鞏固;二是對這類生字的字義進行簡單的歸納,訓練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偏旁與字義的關系進行引導,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偏旁與字義的聯(lián)系。
猜字法。這種方法注重漢字音形義的結(jié)合。在識字教學中,抓住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鼓勵學生猜字音、猜字義。我們把這種方法稱為猜字法。這種方法一旦被學生所掌握,有很多好處,一是降低學生的識字難度,掃清閱讀障礙,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二是把握形聲字形旁表義的特點,初步了解字義、詞義,這對學生以后區(qū)別形近字、同音字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大大減少學生用字過程中的錯別字。
漢字演變法。老師通過畫一畫、講一講漢字的演化過程,讓學生認清字形,理解字義。在引導學生了解古人構(gòu)字原理的同時,追根溯源,將漢字凝聚的我們祖先的智慧有意識地滲透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知根知底知文化,把識字教學的“教符號”變?yōu)椤敖涛幕薄_@種教學方法能更深層次地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
語境識字法。在課堂教學中,抓住閱讀與識字的關系,充分利用語言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畫面,使學生識字、閱讀、說話、理解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情景中進行。例如,在教學《四個太陽》一文中,認識“街”字,通過組詞、學生想象畫面,進行口語訓練后,老師把“行”與“街”進行字形對比,讓學生記清字形。課后,我們對學生識記本課生字進行跟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個字認識率為百分之百。分析成因是:對“街”字,學生組了詞,想象了畫面,進行說話練習,對比了字形,在朗讀課文中進行了鞏固,學生能記不住嗎?
經(jīng)過努力,我們的研究初見成效,學生的閱讀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實驗班的學生可以嘗試著用偏旁區(qū)分同音字,結(jié)合語境理解字義、詞義。
崔巒老師對識字教學有兩個恰當?shù)谋扔鳌WR字好比認人,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識字教學要用兩條腿走路,一條腿在課內(nèi),一條腿在課外。我們對識字教學總結(jié)出三句話:利用課堂認識字,展開閱讀熟悉理解字,回歸生活鞏固字。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作為載體的漢字,凝聚著我們民族的精華而顯得博大精深。語文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任重而道遠,唯有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吳忠豪.新中國60年小學識字教學改革[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09(3).
[2]斯霞.我對隨文分散識字的看法[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0(4).
編輯 彭 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