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旦霞
摘 要:傳統習作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讀者意識,針對學生在習作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從習作評改主體多元、習作評改目標明確、習作評改促進交流等方面,為學生創設讀者群體,喚醒學生的讀者意識,增進讀者之間的交流,從而激發學生內在需要、興趣、信心,來提升他們主動探求的欲望和能力。實踐證明,評價方式的改變使評價目標更加明確,促進師生、生生間交流,使學生經過訓練,逐漸養成讀者意識的思維習慣,即弄清楚了寫作的目的對象以后再構思起草,要圍繞目的對象來作文章,要圍繞目的對象來修改文章,做到“提筆有內容,心中有讀者”。
關鍵詞:小學高段;習作評價方式;讀者意識喚醒
一、小學高段學生習作現狀解讀
日常教學活動中,不少小學語文教師被習作教學所困惑,學生對于習作也始終處于“想說愛你不容易”的處境。造成這種困境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傳統的習作評價主體單一,學生被動地面對評價,這讓學生不自主地喪失了習作中的讀者意識,缺乏對習作評價的關注,導致習作內容虛假。
2.傳統的習作評價目標模糊,評價內容偏隘,老師單一的主體性決定了其不能客觀全面地進行評價活動,使學生失去寫作熱情和評價期待。
3.模式固定的傳統習作評價過程,老師先評價,學生根據老師的評價進行修改,老師再評價,這讓學生對于習作缺乏評價期待,也就喪失了寫作欲望。
二、習作評改主體多元化 培養學生讀者意識
(一)評價主體多元,以習作內容培養學生讀者意識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促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多主體評價方式打破了教師是評價唯一主體的方式,這種評價形式的變化首先能給予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自己習作閱讀的對象不僅僅是自己的語文老師,可以是身邊任何一位教師、同學和自己的父母,甚至可以是你所希望的對象以及網絡上的陌生讀者。閱讀對象的擴大激發了學生對自己習作評價的期待,對習作評價的關注,對習作評價的重視。在實踐過程中,明顯感受到學生在習作時會自然考慮到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會油然而生寫作責任感,會在語言表達、情感交流等方面重視寫作對象,以最大程度達到表情達意的作用,使閱讀對象能明確自己所表達的內容。
如學生寫校園生活中的一件事時,同學、老師、家長都可能會成為他的閱讀者。渴望被認可的心理也決定了這種多主體評價方式下,學生會更加重視自己的寫作過程,會拿出百倍的力量來選材、習作,希望在各個評價主體面前展現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得認可和好評,極大滿足自己被認可、被欣賞的需求。
(二)評價主體多元,以真情實感樹立學生讀者意識
作文評價主體的改變,使學生習作的評價對象從唯一的教師擴展到同伴、父母及生活中的各個人群,這種評價主體的改變促使學生真實記錄自己的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在以往的習作教學中,教師時常會發現,由于作文教學中“讀者意識”的缺失,學生習作內容不真實,為完成習作而虛構生活內容,忽視了習作的目的對象——讀者,使文章缺少情感。2010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中的作文題《我爸爸是______》,有學生將自己爸爸寫成曾經閱讀的書中的人物形象。多主體的評價方式正好可以填補這個漏洞。寫作主體所記敘的事情、所描述的人物大多從同伴、家長所熟悉的環境中選取,學生明確習作評價主體之后,必然會真實再現當時的情景,客觀闡述自己的觀點,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
第二學期初,我要求學生仍以《我爸爸是______》這個題目習作,明確告知爸爸們會參與評價,習作后對比發現,虛構的爸爸消失了,雖然有些爸爸顯得沒有什么特點,人物形象不夠立體,個性不鮮明,但是真實的、飽含真情的。而爸爸們在評價中通過評價語言,更好地與作者進行交流,有助于人物形象的樹立,通過這次習作,學生對爸爸的生活、情感有了了解,增進了父子親情。
(三)評價主體多元,豐富學生習作思路培養讀者意識
多主體的評價方式擴大了學生的讀者面,不同層面的讀者在評價建議中會體現自己所具有的生活經驗、知識面,自己的情感體驗,尤其是家長這塊評價主體。由于家長們成長經歷、接受教育的程度、工作環境等的不同,對于孩子的習作更能發現其中的閃光點,更能保護學生的童真童趣,給予一些客觀的引導。這些評價都能激發起學生對生活、世界新的了解和看法,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路,獲取更多、更新鮮的養料。
如,六年級上冊第二組單元習作是寫演講稿或讀后感。寫演講稿是一個難點,針對觀點的不同,所引用的材料要具有針對性。這樣的批改對老師來說也是一個困難,往往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來指導、修改,更需要和學生面對面進行批改,來明確文章如何展開和論證。寫讀后感亦是如此,學生閱讀的書老師未必讀過,對其中的精彩片段和人物認識更不了解,如果學生有閱讀上的錯誤存在,老師很難發現。但是家長為主體的評價能夠給予孩子更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指導。于是,將學生的習作掛在班級網站上,由家長們自由評價。家長在評價孩子習作的過程中還可以與孩子交流生活的感受,傳遞親子情感,學生也更能接受來自父母的評價和態度。
多主體的習作評價,喚醒了學生潛在的讀者意識,使他們在寫作時能更有目標對象地進行習作創作,提升他們主動探求的欲望和能力。
(四)明確習作評改目標,培養學生讀者意識
1.明確多主體評價標準,學生主動參與中激起讀者意識
學生在下筆開始寫作時,他們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寫的內容是給多個讀者看的,沒有意識到寫作的閱讀對象不僅是老師,更有家長、同學和朋友。在選擇如何表達時,學生也從未考慮需要針對不同的閱讀對象要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開展多主體習作評價后,學生明確意識到自己寫出來的習作是要面對無數讀者的。下筆時,他們會重視讀者會給自己什么樣的評價,會重視讀者提出的指導意見和建議,自覺地結合自己的理解去修改文章,使自己的習作更完善,也使修改方向更明確。同時,他們自己也會更樂意參與到評價中來。
鑒于學生、家長不知道從什么方面、起點來評價學生的習作,于是,我針對不同的評價主體細化了評價標準。
(1)自我評價標準。文章有開頭、主體和結尾,主體部分根據文章內容有明顯分段;能找出文章中的錯別字,根據文章內容能正確標標點符號;語言通順,能找出文章中的病句并加以修改;能評價自己習作中的好詞佳句和精彩之處;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2)同伴評價標準。語言通順,表達清楚,有不少于5個好詞2個好句;能找出文章的閃光點、可學習之處,并作簡單點評;能發現錯別字,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能發現同伴習作中所運用的習作方法。
(3)教師評價標準。文章中心明確,能體現主題思想;文章結構清晰,有清楚的寫作順序,使文章表達更加清晰;文章重點突出,能將重點部分寫具體;能運用修辭、描寫方法、說明等方法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貼切;能大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通過明確評改內容,能在下筆時關注習作目標,關注閱讀群體,做到心里有讀者對象。
(4)家長評價標準。發現習作是否真實再現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語言是否通順、流暢,發現病句、錯別字;能否運用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是否能正確運用寫作方法。
2.多元化評改促交流,激活學生讀者意識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多樣化的評價形式,讓學生在評改中促進交流,更好地喚醒學生的讀者意識。比如,我班一名學生在《我的媽媽》一文中,講述母親對自己生活上的冷漠無情的態度,使得他只能學會獨立,似乎感受不到別人所說的母愛。家長閱讀后寫下評語:“平時對你確實要求很高,特別是行為規范和自理能力的方面,也經常會反思是否對你的寵愛少了一點。看了你寫的文章,我想媽媽的做法是正確的,可是因為缺少和你的溝通,使你不能很好地明白我們做父母的愛意和用心,媽媽感到很內疚。但是我們相信獨立的你在今后的學習、生活道路上一定會充滿自信,勇往直前,不斷取得好成績。媽媽永遠是你身邊那個看似冷漠卻深愛著你的朋友。”這樣的評語是對孩子文章的肯定,更是情感上的一種交流,其中所具有的力量是教師所無法達到的。
在教師、家長、學生三維一體的多樣化評改方式中,學生的讀者意識激活了,寫作時明確了讀者對象,明確了習作的評改目標,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習作評改方式的改變確實有助于端正學生的習作態度,展現自己的真實生活,在多元化的評價中有效修改習作,并在習作過程中汲取更多的新鮮養分,養成學生讀者意識,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林眉慧.生生“合作—互動”作文評改教學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5.
[2]王素.以人為本理念下的作文評價觀[J].新鄉教育學員學報,2008(4).
[3]黃曉東.作文評價方式的科學化[J].文學教育(下),2007(4).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