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洪榮
摘 要:講述了閱讀的作用、國學經典的地位、誦讀國學對少年兒童的影響。
關鍵詞:國學;少年兒童;影響
我國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過,閱讀可以影響人生,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氣質、談吐和胸懷;閱讀對人的影響是耳濡目染、潤物細無聲的。
現在學校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接受信息的來源豐富,如互聯網、手機、電視、微信、QQ等都成為學生的信息來源,學生接受這些信息太多、太雜,不能深入。而且現在的信息內容紛紜繁雜,各種觀念相互交織,特別是好多信息盡是些奇談怪論,純粹為了博眼球的東西不勝枚舉,學生很難分辨是非。長此以往,學生性情未定,聰明先成,浮躁之氣再難根除。
少年兒童的成長過程是生理和心理成長、成熟的過程,是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理想信念的形成過程,成長中的兒童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理想信念,不僅關系到他們的現在,更影響到他們的未來,更甚者還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當然,影響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里筆者拋磚引玉提幾點關于誦讀國學經典對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影響的觀點,供各位讀者探究。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博大精深,國學浩如煙海,經典數不勝數。
首先,國學經典教育是一種完整的人格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定、靜,也能提升他們的聰明才智,懂事、愛學習、尊重師長、孝順父母、友愛同學,自覺做一個有德的人,自然而然地在學習經典的孩子身上顯現。
孩子從小的時候聽經典,種下經典的種子,是奠定一生大格局、一生博大胸懷的基礎,好比建房子,能建十層,還是一百層,取決于地基的堅實。誦讀國學經典,讓孩子從小受到良好的熏陶,實際上就是在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打基礎。
其次,教育孩子從小誦讀國學經典,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文化教養,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凈化社會風氣。
現今社會上、校園中,“問題青年”愈來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經濟上,也不在聰明不聰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識夠不夠的問題,而是文化教養的問題!
天地可自然地循環,但文化教育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壞,是人的自我破壞;好,也需要人的自我培植。我們社會必須重植文化之根!植文化之根的最簡易可行之策即是兒童誦讀經典,使他們早早受經典文化教育的浸潤。
有些現代人的心態,凡是不能一時見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將來耍嘴皮、爭名位的,就認為沒有用,這是社會風氣的浮燥,要給兒童讀經典,凡此等陋習鄙見均需淘濾凈盡才可。
究實而言,讓一個兒童接受經典誦讀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是要他長遠地、默默地變化其氣質,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種深度,以維護人性光輝,以提升人格品質,以造就人才,以陶鑄大器。
最后,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千年文明,是當今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歷經了千百年的歷史積淀,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漫長的歲月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經典,具有兩個特性,即傳統與權威。傳統,是因為它經過了歷史煙云的洗滌。權威,是指它的內涵貼近真理的恒常性。歷經千百年歲月淘洗而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不但是漢語言文學的典范和精華,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載體。從《論語》《孟子》到《荀子》《中庸》,從唐詩、宋詞到元曲、明清小說,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的結晶,讓華夏子孫為之驕傲。中華民族的尊老愛幼、憂國愛民、勤奮好學、真誠禮讓等做人美德無不包含于《論語》、《弟子規》等經典著作之中,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氣節、優秀的道德品質、不屈的民族精神無不表現在詩、詞、曲、賦之中,從《詩經》《老子》《莊子》《孟子》到《離騷》《左傳》等,可以說,每一個炎黃子孫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從這些經典里找到注釋。我們的國家要繁榮昌盛,必須立足于中華傳統文明的基石之上,而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正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弘揚、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我們的責任。讓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們誦讀經典著作,使他們從小就有了與圣賢們直接對話的機會,從而直接吸取他們文化思想精髓的營養,讓中華優秀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傳承中華經典、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的確,誦讀國學經典對于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來說,無論從哪個層面講都意義重大,尤其對于我們的下一代——青少年學生尤其如此。但是要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堅持,需要耐性,切忌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更不能流于形式,正如杜甫說:“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影響學生,要像春風細雨一樣,講究循循善誘,慢慢滲透,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地改變學生,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從而彰顯國學經典對他們的影響,彰顯國學的魅力。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