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善普
摘 要:在研究中以體驗式學習為核心,探究體驗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完善初中地理教學結構體系,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水平,進而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初中;地理教學;應用
體驗式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對初中地理教學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體驗式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學實踐活動使得學生認識周邊事物,強化心理感受,從不斷實踐和反思中得到地理知識和學習態度,進而實現初中地理學習效率的提升。對此,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地理教學目標,教師要引入體驗式學習,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認知,完善教學結構體系,發揮出體驗式學習的作用,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體驗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創設學習情景,創建體驗平臺
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中,為了落實體驗式學習策略,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學習情景,為學生創造體驗平臺,進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水平。例如,在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認識地球》第一課時教學中,教師向學生講述中國古代天圓地方故事,利用多媒體播放《張衡學說》和《麥哲輪環球航行》等,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學生分組交流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探究人類逐步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地球形狀,組織學生進行課前討論,一方面是通過實際案例,讓學生感受古代人們證明大地形狀的方式,另一方面則是驗證真理的發現需求進行多方考證,不能過于簡單下定結論。在故事背景下,學生了解歷史,明確世界觀,使得學生重視思考,敢于假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在知識探究中,教師帶領學生認識地球外形,用多媒體播放地球外表圖片,引導學生對地球形狀進行總結,注意區分圓形與球體之間的區別,思考交流后,讓學生正確認識地球,進而樹立正確的科學觀,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創設學習體驗情景,讓學生融入實際情景中,并在不斷實踐中深入思考與體驗,快速進入學習環境,進而提高地理學習效率,達到本節課教學目標。
二、強化社會體驗,保證學習效果
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為了發揮出體驗式學習的作用,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強化學生社會生活體驗,觀察并思考地理現象與地理問題,激發出體驗欲望,進而促進學生的地理學習與健康成長。其措施為以下幾點:一是實地考察法。在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沿海萬里行——遼寧省》教學設計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實地考察,了解遼寧省地區自然風光、經濟發展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強化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對實地考察資料進行匯總交流,結合地圖了解遼寧省的自然地理位置,使得學生了解遼寧省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的省級行政區,遼中南是我國的主要工業基地之一,并能在地圖上找出其主要的工業中心,并了解遼中南工業發展的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進而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和運用地圖的能力,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引入社會調查訪問、社會實踐方式,通過社會實際調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探究精神,提高體驗探究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發揮出體驗式學習的作用,進而完成初中地理教學任務。
三、引入動手實踐,提高學習效率
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體驗和知識,發揮出體驗式學習的作用和學習價值。在實際應用中,教師要明確操作對象和操作內容,簡化操作程序,其操作內容要和地理知識有效地聯系在一起,保證安全操作,進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綜合質量水平。例如,在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世界的海陸分布》教學設計中,教師出示地球儀,提出“我們所在的星球是地球還是水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總結,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地理實驗,統計數據,教師加強引導,使得學生可以從餅形圖與扇形圖中了解世界海陸分布比例,出示四半球圖,引導學生讀圖驗證海洋比重大于陸地這一結論,通過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認識,初步培養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對地理科學的探究精神。通過這一方式,在實驗探究中通過地理統計圖,能夠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面積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的特點,進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本文通過研究體驗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從課堂學習情景、社會實踐以及動手實踐等方面入手,使得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反思與體驗,自主獲取地理知識,豐富自身的地理知識結構,提高地理學習的主動性,進而實現學生地理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周新聞.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的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2]楊思敏.基于體驗式學習理論的教學游戲設計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3]黃芳.庫伯體驗式學習理論觀照下的普通高中現代散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endprint